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144569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5日 段宗伟 黄海玲 代景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794KB,3页)。

     1.3 评估指标

    1.3.1 视觉模拟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各时间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1.3.2 镇痛评分 分别对各时间点患者镇痛状态进行评分[5],评价其镇痛效果(0代表无疼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0~2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镇痛不满意。3~5分者暂不予处理,继续观察镇痛效果,>5分者给予肌内注射哌替啶50 mg。

    1.4 观察项目

    分别于术后1、3、6、12、18、24 h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术后渗血量以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视物模糊、低血压、出汗、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术后渗血量比较

    A组手术时间(154±45)min,术中失血量(648±134)ml,术中尿量(392±56)ml,术后渗血量(192±38)ml;B组手术时间(163±37)min,术中失血量(635±111)ml,术中尿量(430±43)ml,术后渗血量(196±34)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术后渗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术后1、3、6、12 h B组镇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1或P<0.05),18 h后两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x±s,分)

    注:与A组比较,*P<0.05,**P<0.01

    2.3 两组术后镇痛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视物模糊、出汗、嗜睡等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体位性低血压、呼吸抑制患者。对脊柱手术患者常规留置导尿管,故未观察到尿潴留患者。见表2。

    2.4 其他

    两组镇痛优良率相比,A组优良率为64%,B组为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12 h内,A组有18例需肌注哌替啶来缓解疼痛,B组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可导致一系列有害的急慢性后果,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氧耗量增加、呼吸急促、痰液不易咳出、增加肺炎肺不张发生率、 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凝血功能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抑制胃肠道蠕动、尿潴留等。未得到控制的术后痛会强化某些围术期病理、生理反应,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持续静脉输注阿片类镇痛药是常用的一种镇痛方式,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 μg/h用于术后镇痛,较多患者镇痛不满意(VAS评分>5分),需辅助阿片类药物来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升高。阿片类药物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但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便秘、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出汗、眩晕、视物模糊、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的患者,获得了较佳的镇痛效果,表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增强了小剂量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可产生有效的术后镇痛作用,降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和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3-4]。其主要的共同作用机制是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级联反应中抑制环氧化物酶(cyclo-oxygense,COX),从而减少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而PG被认为是一种引起疼痛和炎症反应的物质,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COX-1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泌、肾功能等调节;COX-2为诱导型,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PG,引起疼痛[6]。传统的非甾体药物对环氧化酶无选择性抑制,抑制COX-1常涉及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抑制血小板聚集,胃肠道出血,诱发支气管痉挛等副作用;抑制COX-2可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6],但过度抑制COX-2可导致心脑血管风险、肾毒性、骨愈合延迟、肠瘘等严重不良反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临床上常用于疼痛或炎症疾病的治疗[7],它可均衡抑制COX-1和COX-2,实现均衡镇痛,避免过度抑制COX-2引起的不良反应,静脉给药不通过胃肠道可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使采用超过治疗剂量的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也很轻[8]。作为阿片类药物镇痛的辅助剂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将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降低30%~50%,避免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满意度。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由脂微球(以脂肪油为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微粒体分散系,平均粒径200 nm)及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9]。它有很多优点:①靶向作用,药物进入体内靶向分布到手术创伤、肿瘤部位及血管损伤部位,具有靶向治疗作用[10-12],无明显全身副作用,实现靶向镇痛;②控制药物释放,起效快(10~15 min),疗效持久(8~12 h);③可升高痛阈,降低神经末梢痛觉传导,减轻中枢敏化,实现超前镇痛;④代谢产物无活性,尿中排泄率为100%,反复给药无蓄积。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脉给药后,脂微球释放氟比洛芬酯,后者通过羧基酯酶水解成其活性代谢产物氟比洛芬,抑制PG合成,发挥镇痛效应。用于术后镇痛,没有中枢抑制作用[13],不影响处于麻醉状态患者的苏醒,可在术前、术中或术后立即使用。但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或既往曾复发消化性溃疡/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功能障碍、重度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静脉输注氟比洛芬酯仍需谨慎。

    [参考文献]

    [1] Kehlet H, Wilmore DW. 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 [J]. AM J Surg,2002,(183):630.

    [2] Jin F, Chung F. Multimodal analgesia for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J]. J Clin Anesth,2001,(13):524.

    [3] Crews JC. Multimodal p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of fice based and ambulatory procedures [J]. JAMA,2002,(288):629.

    [4] White PF. The role of non-opioid analgesic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in after ambulatory surgery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