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181593
无锡市2006~2010年围生儿出生情况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蔡静芬 杨幼易
第1页

    参见附件。

     3 讨论

    3.1 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剖宫产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0年我市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城区明显高于农村,究其原因可能为城区医疗技术水平高于农村,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孕产妇相对集中的缘故。剖宫产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国妇女生育观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生育结局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要求医生能给出一个“妈妈不能有一点痛,孩子不能有一点伤”的完美结局。孕妇希望自己不受任何痛苦地完成做母亲的任务,这是很多人依赖剖宫产的原因。剖宫产率上升的具体原因包括:①剖宫产适应证扩大,臀位、双胎、珍贵儿(人工受孕技术的提高)、巨大儿均为剖宫产适应证;②社会因素影响,包括恐惧、怕痛、改变体形、影响性生活、吉时分娩等;③医源性因素,包括剖宫产相对安全、简便快速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益。笔者认为降低剖宫产率应针对剖宫产率升高的各种原因来采取相应措施:①加强孕期宣教。宣传剖宫产适应证及并发症,宣教阴道分娩的优势,对孕妇和家属由于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的要尽量说服,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②加强孕期管理,及时发现高危孕妇,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控制孕妇体重,防止孕期糖尿病,降低巨大儿发生;及早发现胎位不正,以降低臀位发生率,对单臀和混合性臀位、胎儿不大、骨盆正常者应充分试产,降低剖宫产率。③加强产时保健,提高阴道助产技术,提高产科质量。④推广普及导乐陪伴分娩和无痛分娩。

    3.2 加大执行力度,控制出生性别比失衡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锡市2006~2010年围生儿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且城区男女比例高于农村,原因可能为城区流动人口比例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未来的20年内,平均每年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中男性要高于女性,从而会造成严重的婚姻性别挤压,以及相关的教育、就业等性别挤压,以致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性别比失调问题迫在眉睫。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可能为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及人为减少女性胎儿等。笔者认为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方法包括①破除封建思想;②提高女性地位;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后顾之忧;④将“两禁止”等有关文件真正落到实处。

    3.3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无锡市2006~2010年产科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城区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农村,可能为城区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所致。遗传、围生、环境因素是导致出生缺陷的三大杀手,应积极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工作,包括进一步提高免费婚检率和工作质量;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妇常规增补叶酸;重视围产期保健宣传教育;重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关注胎儿外科治疗的发展;注重环境的保护。

    3.4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2006~2010年我市产科围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胎、死产率城区明显高于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则农村明显高于城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无锡市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加,2006~2010年流动人口围生儿死亡构成比分别为51.26%、38.71%、58.61%、52.58%、52.14%,除2007年外,构成比均大于50%,可见,流动人口的围生儿死亡发生情况直接影响了我市的围生儿死亡率。笔者就如何进一步降低流动人口围生儿死亡率提出了以下干预措施:①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多部门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来提高外来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②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产检次数,从而使流动人口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减少。③提高急救能力,包括新生儿复苏等救治能力,这一点对降低农村围生儿死亡率,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至关重要。④落实优惠政策,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措施及优惠政策,降低流动人口检查和分娩费用,杜绝家庭接生。

    综上所述,应针对剖宫产率升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必须加大有关文件的执行力度,改善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的状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进霞,齐鑫.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6):775-776.

    [2] 廖冬英.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针变化分析[J].卫生研究,2010,48(10):89-90.

    [3] 陈雅红.4572例围产儿出生情况及死亡原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026-1027.

    [4] 李劲.围产儿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27-1328.

    [5] 夏慧敏.胎儿外科的建立与发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9,8(2):1-3.

    [6] 陈玮,杨梅,吴康.26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与围产保健[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2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