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274435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5日 严伟凤
第1页

    参见附件。

     [Key words] Pulmonary surfactant; Infant;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当前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婴幼儿危重病,机体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继发性缺乏和功能异常是引起婴幼儿发生肺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3]。传统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未能明显降低患病婴幼儿的死亡率,反而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几率[4]。为了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本院选取54例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4例,年龄为41 d~19个月,平均(5.8±2.6)个月,病程为1~7 d,平均(3.5±1.9)d,其中,男31例,女23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为急性起病;②经正位X线胸片检查显示双肺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弥散性浸润影;③无其他心功能疾病;④PaO2/FiO2≤26.7 kPa。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患儿均为27例。两组患儿间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平均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即PS制剂猪肺磷脂注射液1剂(意大利凯西公司生产,120 mg/支,生产批号为H20030599)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主要包括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比值、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平均呼吸道压、吸入氧体积分数、住院天数、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等。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经医护人员果断、快速、有效的处理,无一例死亡。

    1.3 诊断标准

    显效:患儿原发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呼吸症状完全消失,PaO2/FiO2恢复正常,胸部X线片显示肺部病变完全消失。有效:患儿原发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症状基本消失,PaO2/FiO2恢复正常,胸部X线片显示肺部病变基本消失。无效:患儿原发病临床症状和呼吸症状无明显变化,PaO2/FiO2未恢复正常,胸部X线片显示肺部病变依然存在。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分析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肺氧合功能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肺氧合功能改变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肺氧合功能改变情况比较(x±s)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呼吸道压、吸入氧体积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呼气末正压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比较(x±s)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住院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住院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天数、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住院情况比较(x±s,d)

    2.4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引发患儿肺部炎性连锁反应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均可造成肺损伤。机体肺损伤发生后,将可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引起肺换气功能发生障碍,甚至发生肺水肿,肺部大量炎性渗出物可以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使得肺顺应性能力降低,甚至出现趋恶化发展[5]。由于患儿病情是急性的,短时间内就可导致其发生一定程度的呼吸衰竭,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呼吸支持,可能会引发患儿死亡。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伴有低氧血症的发生,机械通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必要时可以经患儿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6]。

    患儿肺部的严重病变直接损伤了机体肺泡细胞,使得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量大量减少,在机体发生炎性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过氧化氢或TNF-α有效抑制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生成。由于患儿卵磷脂和磷脂酰甘油的比例相应减少,造成磷脂酰肌醇和鞘磷脂的比较相应增加,使得患儿机体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蛋白A水平明显减小。患儿机体内大多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的,聚合体较大可以降低气液表面张力,聚合体较小则功能明显减弱,患儿的大小聚合体比例严重失衡。各种炎性渗出物和浆液渗出物均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抑制作用,但作用是可逆的,当肺表面活性物质水平较低时,机体蛋白抑制作用将会明显加强[7]。

    本次研究也表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改善患儿的氧和功能。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呼吸道压、吸入氧体积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患儿治疗后肺表面张力明显减低,同时机体的肺顺应性发生了改善。观察组住院天数、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效果更佳明显。综上所述,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和功能,降低呼吸机的使用条件和缩短患儿的用氧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Wirbelauer J,Speer CP. The role of surfactant treatment in preterm infant and term new born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J Perinatol,2009,29(Suppl 2):18-22.

    [2] 常立文,李文斌.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84-8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1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