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273746
“温药和之”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缓解期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蒲蓉 李桃 邱林
第1页

    参见附件。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氨溴片(30 mg/片,扬州三药制药有限公司),30 mg/次,3次/d,连续服用30 d。治疗组内服中药汤剂,组方:党参30 g、黄芪30 g、茯苓15 g、桂枝10 g、白术15 g、山药15 g、防风1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甘草6 g、紫苏15 g、白芥子10 g、南沙参20 g、桃仁10 g。1剂/d,连续服用30 d。兼黄脓痰者,加用苇茎、薏苡仁、冬瓜仁、金荞麦、鱼腥草等;兼少量血痰者,加用白及、三七、藕节、白茅根等。观察期间如合并急性感染者,可给予抗菌药物(参照《实用内科学》[1]选择)。

    1.5 观测指标

    主症单项疗效、中医证侯疗效及安全性检测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和相关文献拟定。

    1.6.1 主症单项疗效标准 ①咳嗽。显效:咳嗽消失或咳嗽明显好转(6分→0分或6分→2分);有效:咳嗽有所好转(6分→4分或4分→2分);无效:咳嗽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或症状加重者。②咯痰。显效:咯痰消失或明显好转(6分→0分或6分→2分);有效:咯痰有所好转(6分→4分或4分→2分);无效:咯痰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或症状加重者。

    1.6.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控制: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100%]≥95%;②显效:症状明显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部分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70%;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为(6.8±3.7)分,对照组为(13.8±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P < 0.01)。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1

    2.3 两组治疗后单项证侯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咳嗽、咯痰的单项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同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4 不良反应

    观察期间对照组3例发生急性感染,合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属于中医“咳嗽”、“肺痈”、“咳血”范畴,多由于先天不足或外邪侵袭,损伤肺气或病久不愈,子盗母气,致使肺不布津,脾失健运,酿湿成痰,上贮于肺[6-7]。痰凝气滞,瘀阻肺络,血瘀肉腐形成本病,每遇外感病情复发。可见,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因,也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基础,贯穿疾病始终,而病机的实质则是本虚标实。患者经常处于多痰的状态,“痰郁”是永恒的病机,易致瘀化热,引发反复感染。生痰和排痰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呈现疾病的全过程。西医运用黏液溶解剂力图减少和稀释痰液,但没有临床研究显示其有效性[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中医补益肺脾,固扶正气重在杜绝生痰之源,而治痰则是清肃肺道以排痰。支扩缓解期持续咯白黏痰,常伴见恶风、畏寒、易感冒、胸闷、气短、纳差等症,感染时痰转为黄,可知其病理基础是湿痰,为脾气或气阳虚所致,而其“火、热、燥”之病理和证侯乃是一种标证和兼证[3]。因痰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非温不化;痰凝气滞易致瘀,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加之常规治疗以清热及凉血为主,更耗气伤阳。故“温阳宣通”成为治疗支扩的主要治法之一[3]。本观察以补脾益肺,温阳化痰为法,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防风,补肺脾之气,实卫固表;桂枝、细辛、白芥、法半夏通阳温肺、消痈散痰;陈皮、法半夏、茯苓、紫苏健脾行气化痰;桃仁活血消痈;南沙参、山药、甘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诸药协同,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体现了“温药和之”之意。所谓“温”,即温和、和缓之意,一指用药不可辛热燥烈而助热伤阴,不可过补滋腻而碍胃滞脾,亦不可峻猛以求速效,当取缓图其功;二指温性药物,温煦脏腑,温振阳气,使痰得化,血得行。而其“和”,有调和、灵活之意,运用于支扩缓解期治疗,笔者有如下体会:①辨明标本之偏重,祥审病因,根据不同兼夹症,灵活化栽;②见痰治痰,多法并举[2]:理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理脾胃,“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在”; 兼活血,后期多痰瘀同病。“和”即是寓补、温、行、消等法为一体,权衡病机,准确把握好治疗的“度”。本观察显示,运用“温药和之”理论指导治疗支扩缓解期,能明显减少痰液的生成,促进排痰,缓解症状,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对减少复发有着积极意义,且未出现化热动血的副反应。

    本观察还提示,在继承的基础上,可将这一理论创新运用,凡病势缠绵,属水湿痰饮的一类病证也可予以“温药和之”。但本法对支扩痰热证侯明显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73-1576.

    [2] 张天蒿,英兰,李欣,等.银根论辨治支气管扩张症四要素[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