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15期
编号:13163617
在“全球第一”的位置上一刻也不敢懈怠(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第15期
     谈及专业问题,于波教授首先介绍说,近些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血管内病变的认识不断加深,从最初的冠脉造影,到血管内超声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以及虚拟组织学,最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出现,可以说是继IVUS之后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冠脉内成像技术的新时代。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使得传统血管内成像技术很难发现的病变成为可能,如巨细胞侵润、内膜侵蚀及溃疡、斑块内微血管以及支架内新生粥样斑块。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将OCT用于评价他汀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到了2010年之后,第二代OCT——频域OCT相继在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批准上市。与第一代时域OCT相比,频域OCT是通过改变光线的频率而获得不同深度组织的成像,成像速度快,一次扫描只需要几秒钟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不需要阻断血流,因此,不会造成相关的缺血事件。目前作为一种主流血管内检测手段,OCT可应用于检测和研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及稳定性变化,例如采用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或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评价不同治疗药物及剂量、不同人群中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斑块体积的影响,可为今后临床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证据或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应用OCT可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获得性支架晚期贴壁不良的连续性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支架内膜异质性(支架内斑块、非均匀性内膜增生)产生机制及支架内晚期血栓的相关性分析,有可能改变现有的部分冠脉介入治疗理念,为新型冠脉内介入治疗器械研发提供了思路。
, 百拇医药
    谈及自己供职的医院在OCT临床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于波教授介绍说:“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我们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现在年可开展OCT检查400余例,目前已完成2000余例次的OCT血管内检测,是世界上单中心年开展OCT最多的单位,无论是OCT开展数量、质量及相关学科研究,均居国际领先水平。在血管内OCT及IVUS临床研究方面,长期与美国哈佛大学MGH总医院心血管内科Ik-Kyung Jang 教授、日本Wakayama医学中心血管内科Takashi Akasaka教授、日本Kob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循环呼吸内科Junya Shite教授及Toshiro Shinke教授进行合作。”

    于波教授认为,该院于今年1月20日举行的心血管内科新导管室开机仪式暨AHA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和“美国心脏学会专业示范中心”揭牌仪式,昭示着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在学科软硬件建设、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又竖起了一个“更上层楼”的、新的里程碑!
, http://www.100md.com
    发现OCT对易损斑块评价的最新证据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不久,于波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OCT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支架植入后,在新生的内膜中会出现新的粥样硬化改变,而且还会形成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甚至发生斑块破裂,形成支架内血栓。因此,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支架内新生斑块的破裂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由此话题,于波教授谈及了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应用OCT所开展的多项研究。于波教授具体介绍说,他们在国际上率先于高脂喂养兔动物模型中OCT检测应用蛇毒与组胺诱发不稳定斑块伴发红色或白色血栓的存在,通过动物模型模拟人体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探讨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应用OCT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支架内脂质斑块破裂是导致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于波教授还介绍说,目前,这一理念已经国外病理学研究证实,为介入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提出了新的理念;此外还应用Minipig模型,研究新型药物支架NanoPE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应用OCT观察药物支架植入后获得性贴壁不良的发生,探讨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时限,以及在国内较早进行OCT及IVUS对于支架植入即刻效果及随访的对比评价等。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透彻地剖析此话题,于波教授接着又介绍了斑块内微血管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他说:“关于微血管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国外学者Akasaka等人利用OCT检测斑块内微血管的研究结果提示,微通道的数量对斑块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OCT横截面上明确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通道TCFA发生率为64%,同样的,OCT可见一个微通道的TCFA发生率为40%;而临床上OCT没有观察到微通道出现的TCFA发生率仅为21%。三组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

    于波教授认为:“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临床医生,微通道的出现提示斑块不稳定性的变化,同时是否能够这样推测随微通道的数量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即出现TCFA斑块也逐渐增加。可能原因是斑块内的微通道作为斑块与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渠道使包括炎症因子、脂质成分进一步扩大脂质核心面积。”

    于波教授继续介绍说:“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在支架植入后发生一系列反应: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附、聚集,继而趋化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浸润、即早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后期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的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致使内膜增厚,形成支架内再狭窄。 但我们在OCT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支架植入后,在新生的内膜中会出现新的粥样硬化改变,而且还会形成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甚至发生斑块破裂,形成支架内血栓。因此,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支架内新生斑块的破裂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这一发现在随后的几项尸解研究中得到证实。美国著名临床病理学专家Virmani等人的研究发现,无论药物洗脱支架还是金属裸支架,均可以发生支架内新生斑块,在时间上,药物洗脱支架比金属裸支架更早出现粥样硬化的改变。在发生率上,药物洗脱支架更容易发生内膜下粥样硬化改变。出现这种差异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支架所导致的炎症反应以及对支架再内皮化进程的延迟有关。确切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一些在OCT图像中发现的具有粥样斑块特征的病变,有待于病理学进一步证实。然而,目前尚缺乏OCT和病理学对照研究。”, 百拇医药(刘志学)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