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464526
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25日 吴志勇 颜光烈 陈诗泉 等
第1页

    参见附件(3973KB,4页)。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各因素间内在联系。 方法 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给予基础饲料+假手术,模型组42只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进食高脂饲料后1周行髂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酶学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8周时进行髂动脉造影,处死对照组及部分模型组动物行光镜检查。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或非配对t检验,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结果 模型组中所有髂动脉都有不同程度(15%~100%)的狭窄,平均(61.47±28.10)%,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与对照组[TG:(0.96±0.78) mmol/L,TC:(1.89±0.60)mmol/L,LDL-C:(0.85±0.42)mmol/L,ET:(297.55±44.67)ng/L,MPA:(33.72±6.35)%,TXB2:(68.55±8.90)ng/L,TXB2/6-Keto-PGF1α:19.67±3.38]相比,血清或血浆TG、TC、LDL-C、ET、MPA、TXB2和TXB2/6-Keto-PGF1α比值在模型组中均显著增高[TG:(4.61±2.15)mmol/L,TC:(40.49±9.53)mmol/L,LDL-C:(36.96±8.17)mmol/L,ET:(386.78±52.92)ng/L,MPA:(48.10±7.25)%,TXB2:(184.14±27.51)ng/L,TXB2/6-Keto-PGF1α:85.75±37.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除TG外上述指标血清或血浆浓度均分别与髂动脉最大狭窄程度(MSD)呈正相关(P < 0.05);而与对照组[HDL-C:(0.64±0.18)mmol/L,NO:(71.83±3.81)μmol/L,6-Keto-PGF1α:(361 ......
------
    吴志勇 颜光烈 陈诗泉 浦晓东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各因素间内在联系。方法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给予基础饲料+假手术,模型组42只饲以1%胆固醇、6%猪油的高脂饲料8周,进食高脂饲料后1周行髂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酶学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8周时进行髂动脉造影,处死对照组及部分模型组动物行光镜检查。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或非配对t检验,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模型组中所有髂动脉都有不同程度(15%~100%)的狭窄,平均(61.47±28.10)%,对照组未见明显狭窄。与对照组[TG:(0.96±0.78)mmol/L,TC:(1.89±0.60)mmol/L,LDL-C:(0.85±0.42)mmol/L,ET:(297.55±44.67)ng/L,MPA:(33.72±6.35)%,TXB2:(68.55±8.90)ng/L,TXB2/6-Keto-PGF1α:19.67±3.38]相比,血清或血浆TG、TC、LDL-C、ET、MPA、TXB2和TXB2/6-Keto-PGF1α比值在模型组中均显著增高[TG:(4.61±2.15)mmol/L,TC:(40.49±9.53)mmol/L,LDL-C:(36.96±8.17)mmol/L,ET:(386.78±52.92)ng/L,MPA:(48.10±7.25)%,TXB2:(184.14±27.51)ng/L,TXB2/6-Keto-PGF1α:85.75±37.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除TG外上述指标血清或血浆浓度均分别与髂动脉最大狭窄程度(MSD)呈正相关(P0.05);而与对照组[HDL-C:(0.64±0.18)mmol/L,NO:(71.83±3.81)μmol/L,6-Keto-PGF1α:(361.11±71.69)ng/L,NO/ET比值:23.30±0.76]比较,血清或血浆HDL-C、NO、6-Keto-PGF1α以及NO/ET比值在模型组均显著减少[HDL-C:(0.33±0.19)mmol/L,NO:(51.43±11.10)μmol/L,6-Keto-PGF1α:(240.20±67.53)ng/L,NO/ET比值:13.45±3.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均与髂动脉MSD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SD与血浆TXB2和ADP诱导的MPA相关(R2=0.804,P=0.01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内膜明显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结论高脂饮食及内皮损伤成功复制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小板分泌及聚集功能变化而发挥作用,体现了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血栓学说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疾病模型 发病机制 兔

    【分类号】R543.5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涉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型改变、血小板功能变化,进而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采用血管内皮损伤及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及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973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