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7474
牙体缺损达龈下前牙行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的临床效果(3)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期
     2.4 修复后黑三角发生率变化

    修复即刻黑三角发生率为78.05%(32/41),修复后6个月为21.95%(9/41),修复后12个月为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 < 0.05)。

    2.5 修复后牙周指数变化

    修复后12个月SBI、PLI高于修复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牙体缺损达龈下在口腔科较为常见,因折断、重度龋坏导致的牙齿断端位于龈下的情况破坏了生物学宽度,修复过程中必须在未侵袭生物学宽度的位置上放置冠修复体边缘。患牙的根面虽然可以通过实施单纯的牙龈切除术得到暂时的暴露,但是生物学宽度会受到修复体边缘的侵犯,机体会以骨吸收的过程试图将其重建,从而加大慢性炎症及牙周炎的发生概率,与上皮及纤维组织溶解破坏相结合继续造成骨吸收,使患者牙齿松动、脱落[8]。牙冠延长术利用牙龈的生物学宽度这一原理,用来暴露外伤劈裂牙或残根的龈下断端,或改善过短牙冠、露龈微笑等不美观现象的常用牙周手术,目前在临床上普遍应用[9-10]。牙冠延长术通过骨切除术,来恢复丧失的生物学宽度[4],使得牙体缺损的断面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有3~4 mm,在不侵犯生物学宽度的条件下充分暴露断端边缘,重新获得健康的生物学宽度,提供足够的牙齿结构以保证冠修复时操作的准确性[11]。但是牙槽骨的去除,将损失部分牙周支持组织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