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6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961397
从湿论治泄泻(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19期
     1.2 湿热泄泻

    《灵枢·百病始生》“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提出热邪易致大便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提出呕吐酸水、暴泻如注都属于热邪所致。明代戴思恭在从湿论治泄泻上,首先区分泄泻之虚实寒热,指出:溏泄者,所下汁积粘垢,湿兼热也[6];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泄泻》曰:“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7]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长夏湿盛为泄”,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热邪,脉数实,腥痛肠鸣,……后重如滞,泻水”[8],表明热邪和湿邪相兼,湿热交相为病,二者一为阳邪、一为阴邪,故导致暴泻如注。湿热泄泻为湿热壅盛,损伤脾胃,传化失常,临床主要体现在泄泻腹痛,泻下急切,或粪质黏腻,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热痛,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1.3 脾胃虚弱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泻”,提出胃气虚弱则易泄泻;《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则不化”,金代张子和对泄泻首先从湿从脾立论,谓“泄注者,土主湿,湿主脾,湿下注,故泄注也”,脾主运化水液,故与湿关系密切[9]。元代朱丹溪在《金匮钩玄》云:“泄泻者,水泻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脾病则升举之气下陷,湿变注并出大肠之道。”[10]明代张介宾言:“少阴肾脉也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