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6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961210
从湿论治泄泻(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19期
     2.3 健脾止泻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病飧泄,邪伤脾也”,指出了脾病是泄泻的主要原因。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23],将其称为脾胃泄泻的治疗大法,在本病的治疗上,倡导的是用茯苓、白术、芍药三味药,茯苓性甘平,归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白术性甘温,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芍药性酸涩,可调肝理脾。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泻泄》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脾属土,土与水湿相克,土强则克水湿。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湿胜则飧泄,……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明代王纶[20]《明医杂著》中论“久泄”:“若久泻肠胃虚滑不禁,加肉豆蔻、诃子皮、赤石脂,木香(煨)、干姜(炙),前症若脾胃虚寒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豆蔻、补骨脂;若脾气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自古治肾阳下涵蒸,脾阳始得运变”,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既有温中补阳,又兼温肾暖脾止泻之功[24]。近代多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有补气健脾、渗湿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虚神疲、倦怠纳少、大便溏烂者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