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8年第2期
编号:13247828
住院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第2期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理过程[1],随着侵入性操作、细菌耐药性、严重创伤发生率、器官移植患者和放化疗患者的增加,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且这些疾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很需要一种能对疾病做出快速诊断及治疗的方法。传统感染指标如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C反应蛋白等对于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病原微生物培养是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需一定的设备和时间,具有滞后性[2-4]。血清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体,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12793 D,在非感染情况下由甲状腺产生,发生全身性感染的情况下,其主要来源于甲狀腺以外的多种组织和器官[5]。自1993年Assicot等[6]首次报道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早期标志物以来,已作为一个新的炎症指标,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已把血清降钙素原作为诊断指标之一[7],2012年中国血清降钙素原急诊专家共识将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诊断界值定为超过0.5 ng/mL,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过5 ng/mL[3]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