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惠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经验缬菁(2)
1 病因病机肾性贫血属中医学“虚痨”“肾痨”“血痨”等范畴[4],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血同源,肾精亦为生血之源[5],《诸病源候论》中有“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经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故余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浊毒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瘀血内生,病位在脾肾,与心肝肺三焦等脏腑相关。
1.1 脾肾亏虚,气血不足
《医宗必读》云:“一又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历代医家将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吸收运化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物质,其中精纯柔和的部分称为营气,而营气和津液则是生成血液的主要部分。《内经》云:“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为血。”故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而见贫血;同时,运化失司,水液停聚,痰湿内生,聚湿成浊,酿生浊毒,阻碍气机运行,血脉不通,影响气血生成而见贫血。《内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另一方面肾藏精,精化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