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9年第20期
编号:13418453
活血化瘀治法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第20期
     从1961年开始,陈可冀院士等老专家对传统血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陈可冀院士认为,《黄帝内经》中对血液正常流动的生理功能已有较多描述,为血瘀证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其“和血”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血瘀证辨证论治规律的归纳,对血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张仲景创立的一系列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多是根据血液运行特点、相关病邪致病性质、气血相关理论及中医配伍规律组方而成,配伍严谨,临床应用恰当,具有可靠疗效,值得后世效仿,对活血化瘀现代临床应用和研究皆有重要启发。

    陈可冀院士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古代医家对气血关系的认识,也是对血瘀病机认识的理论渊源。但历代医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大多偏于无形之气,强调气的推动、温煦和鼓动作用,对“血”这一“有形”之体的认识相对不足,多从其在气统领下发挥的濡养作用去认识。传统血瘀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传统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繁杂,如对“血行失度,血脉不通”有“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等不同类型,概念较为混乱,成为血瘀理论发展的一个障碍。二是血瘀证诊断标准亟需建立,传统中医理论中血瘀涉及多方面内容,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舌质紫暗或瘀斑、痛有定处、癥瘕积聚等,但血瘀证客观量化指标体系一直未能建立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