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2027
编号:13806182
运用“脾胃论”思想治疗焦虑障碍的思考与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027
     1 脾胃生理病理特点与情志的关系

    1.1 脾在志为思,藏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在志为思。”“思”对各种情绪具有认知评价的决定作用,有学者指出,“思而否定为怒,思而肯定为喜,思而担心为忧,思而无奈为悲,思而危险为恐,不及思索而为惊”[4],因此,脾之思虑在七情之中属“中心之情”。其次,《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从中医心理学角度看,“意”包含多种形式,包括:记忆、思维、注意、意志等,属于基本心理过程的一部分,因此,“脾藏意”代表了“脾”是人类心理活动表达的基础。

    1.2 脾升胃降,生化气血,调畅情志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气血精微是七情的物质基础,即“脾藏营,营舍意”,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以生营气,如若不足或亏损,易致神失所养,意失所营。其次,《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五脏得胃气乃能通利,只有脾升清阳,胃降浊气,中土之气运转正常,带动一身气机升降,方能情志顺畅。

    总之,人类正常的心理情绪活动倚仗脾胃功能运作,气血生化充足,气机运行舒畅,然可情志调达,思维敏捷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