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中医的科学属性
摘 要:中医是否科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着重阐述了中医的科学属性,指出中医学是一个富有整体观和辩证性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也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还对目前社会上关于“废除中医”的言论进行了驳斥,指出加快中医的现代化步伐是中医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医;科学属性;废除中医
中图分类号:R-0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7-011-03
读《浅论中医的科学属性》(本刊2006年第7期刊发,董建栋著)一文,感触颇深,由感而发,藉此也谈谈中医的科学属性。
1 中医是科学的
1.1 科学的含义
科学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其内容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其结论和结果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科学必须具有探索真理的实证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以及宽宏大量的宽容精神。同时,科学是一种实践,作为科学的医学必须具有系统性、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社会价值性、开放与发展性、探索性和可预见性。
1.2 中医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是一个富有整体观和辩证性的理论体系,按照科学的含义,中医是科学的。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具体而言,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形体结构是由若干脏腑器官组成,这些脏腑器官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同时,中医学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些都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辨证论治又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上。中医的证,就是人体微观结构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的征象,就是中医的“顺象”。中医虽然看不见微观变化,但通过客观调整,可以恢复了微观的病理变化。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理由之一是中药疗效不易重复,其实这才是中医的奥妙之处。中医治病最讲个体化,中医治的是证,而不是“病”。一付桂枝汤,重复了几千年,方证相符,屡试不爽。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子可以治疗现代医学诊断的一个独立疾病。例如一个简单的阑尾炎,中医有大黄牡丹汤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寒热绝对相反的方子。又如,补中益气汤方,可以治疗现代医学久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这就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色,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了临床,为中国人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什么5000余年来中医能经久不衰,在世界医学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在近代西医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中医的“草根树皮”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就是因为中医独特的临床疗效。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不仅是靠几千年来中医经验的丰富积累,更在于其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美国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治疗中心主任田小明反驳说:“在科学领域,中医的一些理论只是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估量和认识。没有认识到,是能力有限,不代表这些不是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出来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理解,难道它就是不科学的?”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 “取消中医”闹剧的失败无论是“拥中医”者,还是“废中医”派,谁也无法否认中医药5000年来对中华民族生命呵护的历史。但随着现代工业革命进入中国,另一套医疗体系——西医被引入中国,两套完全不同的医疗理论在近百年内导致了数次大规模的争论,而争论的起始是于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学校条例中,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而把中医挡在门外。次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再次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后,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规程均弃中医于教育体系之外。时至1929年,在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围绕“废止中医”问题,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4项议案,列出了限制中医开业、不准办学等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废止中医”代表人物余云岫1950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但是,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并未受影响,党中央制定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一便是“团结中西医”。而1982年,国家颁布的宪法中更是明确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近年来,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再次嚣尘日上。先有方舟子出书“否认张仲景”,而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则进一步引发了“中医存废”之争,最后演变到有人在网络上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医疗技术,并号称签名者已达万人。争论中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在于中医是一门科学,还是根本就是“伪科学”。在新浪网针对此事的调查中,4万多名参与者,75.12%认为该大力扶持中医,认为应当取消的仅占9.04%,其他的则认为应顺其自然。
针对“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卫生部新闻发言人2006年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已经对此予以驳斥,明确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赞同卫生部发言人宣示的立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仍与西医药共同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起这种网络签名活动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中医药历史功勋、现实作用和科学内涵的肆意否定和抹杀。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任。实践和历史也将证明,这次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2.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医学是一种总结和积累经验的循证实践,没有相当时间的实践探索,是不可能完成医疗水平从量到质的升华的。四大文明古国各有其医学体系,而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只有我们的传统中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教授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
数千年来从《内经》到《伤寒论》,直到当今如吴以岭研究的《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等,近代中医药研究硕果累累,这都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医药事业作为我国卫生事业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保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03年非典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内地非典确认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占58.3%,取得了明显疗效,显示了中医药抗击重大疫病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中医药治疗非典是安全的,具有潜在的效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制订了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推广到数十个国家,内地中医药专家也应邀赴香港指导用中医药防治非典工作。从2003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在11个省(区、市)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截至2005年6月,接受中医药治疗病例总数达27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http://www.100md.com(杨汉辉 杨 澍)
关键词:中医;科学属性;废除中医
中图分类号:R-0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7-011-03
读《浅论中医的科学属性》(本刊2006年第7期刊发,董建栋著)一文,感触颇深,由感而发,藉此也谈谈中医的科学属性。
1 中医是科学的
1.1 科学的含义
科学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其内容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其结论和结果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科学必须具有探索真理的实证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以及宽宏大量的宽容精神。同时,科学是一种实践,作为科学的医学必须具有系统性、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社会价值性、开放与发展性、探索性和可预见性。
1.2 中医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是一个富有整体观和辩证性的理论体系,按照科学的含义,中医是科学的。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具体而言,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形体结构是由若干脏腑器官组成,这些脏腑器官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同时,中医学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些都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辨证论治又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上。中医的证,就是人体微观结构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的征象,就是中医的“顺象”。中医虽然看不见微观变化,但通过客观调整,可以恢复了微观的病理变化。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理由之一是中药疗效不易重复,其实这才是中医的奥妙之处。中医治病最讲个体化,中医治的是证,而不是“病”。一付桂枝汤,重复了几千年,方证相符,屡试不爽。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子可以治疗现代医学诊断的一个独立疾病。例如一个简单的阑尾炎,中医有大黄牡丹汤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寒热绝对相反的方子。又如,补中益气汤方,可以治疗现代医学久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这就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色,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了临床,为中国人的繁衍昌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什么5000余年来中医能经久不衰,在世界医学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在近代西医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中医的“草根树皮”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就是因为中医独特的临床疗效。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不仅是靠几千年来中医经验的丰富积累,更在于其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美国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治疗中心主任田小明反驳说:“在科学领域,中医的一些理论只是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估量和认识。没有认识到,是能力有限,不代表这些不是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出来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理解,难道它就是不科学的?”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 “取消中医”闹剧的失败无论是“拥中医”者,还是“废中医”派,谁也无法否认中医药5000年来对中华民族生命呵护的历史。但随着现代工业革命进入中国,另一套医疗体系——西医被引入中国,两套完全不同的医疗理论在近百年内导致了数次大规模的争论,而争论的起始是于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学校条例中,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而把中医挡在门外。次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再次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后,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规程均弃中医于教育体系之外。时至1929年,在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围绕“废止中医”问题,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4项议案,列出了限制中医开业、不准办学等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废止中医”代表人物余云岫1950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再次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但是,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并未受影响,党中央制定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一便是“团结中西医”。而1982年,国家颁布的宪法中更是明确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近年来,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再次嚣尘日上。先有方舟子出书“否认张仲景”,而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则进一步引发了“中医存废”之争,最后演变到有人在网络上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医疗技术,并号称签名者已达万人。争论中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在于中医是一门科学,还是根本就是“伪科学”。在新浪网针对此事的调查中,4万多名参与者,75.12%认为该大力扶持中医,认为应当取消的仅占9.04%,其他的则认为应顺其自然。
针对“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卫生部新闻发言人2006年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已经对此予以驳斥,明确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赞同卫生部发言人宣示的立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仍与西医药共同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起这种网络签名活动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中医药历史功勋、现实作用和科学内涵的肆意否定和抹杀。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任。实践和历史也将证明,这次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2.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医学是一种总结和积累经验的循证实践,没有相当时间的实践探索,是不可能完成医疗水平从量到质的升华的。四大文明古国各有其医学体系,而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只有我们的传统中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教授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
数千年来从《内经》到《伤寒论》,直到当今如吴以岭研究的《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等,近代中医药研究硕果累累,这都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医药事业作为我国卫生事业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保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2003年非典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内地非典确认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占58.3%,取得了明显疗效,显示了中医药抗击重大疫病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中医药治疗非典是安全的,具有潜在的效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制订了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推广到数十个国家,内地中医药专家也应邀赴香港指导用中医药防治非典工作。从2003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在11个省(区、市)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截至2005年6月,接受中医药治疗病例总数达27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http://www.100md.com(杨汉辉 杨 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