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亚太传统医药》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997168
胃病的常用中医药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刘 莉
第1页

    参见附件(1128KB,2页)。

    刘莉 深圳市高级中学校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病的病因、诊断及其常用中药疗法。方法:回顾分析我校医院门诊1997年1月—2009年6月运用中医药治疗的40例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均随访0.5~1年,共治愈27例,治愈率为67.5%;有效12例,有效率为30%;无效1例,失败率2.5%。中医分型中,脾胃虚寒型14例治愈12例(85.71%),血瘀型11例治愈6例(54.55%),气滞型10例治愈8例(80.0%),郁热型5例治愈1例(20.0%),以脾胃虚寒、气滞型治愈率最高。结论:慢性胃病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中药辨证分型治以理气活血、健脾和胃之法,使用甘温益气之药,顾护胃气,并注意益气健中、调和升降,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胃病 中医药 辨证治疗

    【分类号】R259

    慢性胃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包括各型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胃炎为多见,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相通,则升降
------
     慢性胃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包括各型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胃炎为多见,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若脾胃功能失常,治疗应以辨证为主,注重证病结合,尽早恢复脾胃的纳化与升降功能。我院于1997年1月-2009年6月间运用中医药物治疗慢性胃病患者共4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2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