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 > 201011
编号:13774688
食品“零风险”不现实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 201011
     消费者都希望食品中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但食品的“零风险”在当今人类社会中却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万物皆毒药

    是否“纯天然”不能作为食品有无毒性(食品安全性)的评判依据,一种成分是营养素还是毒素,主要取决于剂量,剂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剂量的大小,即该物质含量的多少;二是食用或接触该物质时间的长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 陈君石院士

    消费者普遍感到“纯天然食品比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品质好,食用更安全”。而许多生产厂商为了迎合公众的消费心理,大打100%纯天然的招牌。其实,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是否“纯天然”并非食品有无毒性(食品安全性)的评判依据。

    大部分植物在多年的进化中都学会了怎样避免被动物吃掉,其中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生产毒药,这就是植物毒素。例如经常发生的蘑菇中毒事件就是由于食用天然的野生蘑菇而引起,被称为纯天然无污染的野山蕨菜也含有较强的致癌成分。我们常见的生鲜菜豆、黄花菜本身也含有毒性物质。

    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是16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毒药,并把毕生的经验总结成一句振聋发聩的警句:“世间万物皆为毒药,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毒药。之所以有些东西不是毒药,只是因为剂量不够。”现代科学家受帕拉塞尔苏斯的启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做“毒物兴奋效应”。这个理论认为毒药代表了一种“生存压力”,适当的生存压力会促使生命体启动应急机制,对健康是有好处的,野菜或许很健康,但也不能拿它当饭吃,否则反而会有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