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拖字诀”
春节回家过年,发现村里每户人家的房子都很大。二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三层的也不在少数,加上偏屋、门楼,看来每家要有四五百平方米的房子。
问起为何每家都盖这么大的房子,原来是传闻当地要修铁路,还要修港口,当然要征地、拆迁。于是家家户户赶着盖房,等着大赚一笔。
后来政策有变,港口不修了,拆迁只涉及铁路沿线,村里就不拆了。因为盖得匆忙,也没什么设计,建筑质量也不好,农村水电等设施又差,这样的房子尽管大,住着并不舒服。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去了,没出去的想着出去,也没心思把房子再弄好。有的人家院子里盖满了房子,不见阳光,真的是大呼上当。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特例,甚至可以说很普遍。面对村里那么多空荡荡的房子,实在不知道除了将就着住,这些房子还有什么价值。
土改的意义,就是减少这些浪费。把土地的财产关系理顺,让人们在农村少盖一点房子,把有限的财产和工资收入带到城里,安居乐业,习得一技之长,逐步增加收入。这对城市也是好事情,你看农民人也来了,收入也带来了,生产、消费都会增加,这不就是经济增长吗?
城市并不需要为这些人“特意”做什么,只要不“特意”限制他们就可以了。比如说养老,这些人本来不在城市养老体系里。想进来,就花点钱吧。为了便于他们筹资,不妨允许农村的房子、土地能够变现。最怕的,是用身份限制他们。再比如教育,留守儿童多可怜,最好带在父母身边,交钱就让人家上学吧。学校空间、师资不够,正好可以建学校、培养师资,这不就是经济增长、社会文化进步吗?市场里明摆着有大量需求的东西,满足就是了,这样的投资是不会错的。
土改喊了这么多年,其实也没改什么。各地试点很多,但都是在层层约束下寻找狭小的空间,制度上的进展并不大。尽管如此,农民照样进城,城市化照样发展。“人往高处走”的力量,是挡不住的。层层的约束,就是让城市化进程里增加了一些麻辣调料,比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比如“空心村”,比如“鬼城”。在历史的大趋势中,这些都不过是小小的波折。这小小的波折在亿万百姓家里,会放大成一把把的辛酸泪,比如孩子难入学,比如70岁的老人独自守着家里的土地。
现在好多人已经进城了,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4年后就差不多60%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基本结束了。农村该盖的房子也都盖了,人也慢慢变老了、变少了,土地的价值也在慢慢衰减。农民砸在村子里的钱,大概也都只能“沉默”在那里,见证着这场缓慢的“改革”。
改革,是理念和现实的一场角力。改革者们大声疾呼,无非是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想顺势而为,减少耗散的成本。但是在强大的现实阻力面前,这样的嘶喊无论多么大声,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好在“形势比人强”。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的。问题显现之后,人们会更加清楚理解这一进程,改革的阻力,也就变小了。
(摘自《东方早报》 图/王建峰), 百拇医药(徐远)
问起为何每家都盖这么大的房子,原来是传闻当地要修铁路,还要修港口,当然要征地、拆迁。于是家家户户赶着盖房,等着大赚一笔。
后来政策有变,港口不修了,拆迁只涉及铁路沿线,村里就不拆了。因为盖得匆忙,也没什么设计,建筑质量也不好,农村水电等设施又差,这样的房子尽管大,住着并不舒服。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去了,没出去的想着出去,也没心思把房子再弄好。有的人家院子里盖满了房子,不见阳光,真的是大呼上当。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特例,甚至可以说很普遍。面对村里那么多空荡荡的房子,实在不知道除了将就着住,这些房子还有什么价值。
土改的意义,就是减少这些浪费。把土地的财产关系理顺,让人们在农村少盖一点房子,把有限的财产和工资收入带到城里,安居乐业,习得一技之长,逐步增加收入。这对城市也是好事情,你看农民人也来了,收入也带来了,生产、消费都会增加,这不就是经济增长吗?
城市并不需要为这些人“特意”做什么,只要不“特意”限制他们就可以了。比如说养老,这些人本来不在城市养老体系里。想进来,就花点钱吧。为了便于他们筹资,不妨允许农村的房子、土地能够变现。最怕的,是用身份限制他们。再比如教育,留守儿童多可怜,最好带在父母身边,交钱就让人家上学吧。学校空间、师资不够,正好可以建学校、培养师资,这不就是经济增长、社会文化进步吗?市场里明摆着有大量需求的东西,满足就是了,这样的投资是不会错的。
土改喊了这么多年,其实也没改什么。各地试点很多,但都是在层层约束下寻找狭小的空间,制度上的进展并不大。尽管如此,农民照样进城,城市化照样发展。“人往高处走”的力量,是挡不住的。层层的约束,就是让城市化进程里增加了一些麻辣调料,比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比如“空心村”,比如“鬼城”。在历史的大趋势中,这些都不过是小小的波折。这小小的波折在亿万百姓家里,会放大成一把把的辛酸泪,比如孩子难入学,比如70岁的老人独自守着家里的土地。
现在好多人已经进城了,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4年后就差不多60%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基本结束了。农村该盖的房子也都盖了,人也慢慢变老了、变少了,土地的价值也在慢慢衰减。农民砸在村子里的钱,大概也都只能“沉默”在那里,见证着这场缓慢的“改革”。
改革,是理念和现实的一场角力。改革者们大声疾呼,无非是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想顺势而为,减少耗散的成本。但是在强大的现实阻力面前,这样的嘶喊无论多么大声,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好在“形势比人强”。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的。问题显现之后,人们会更加清楚理解这一进程,改革的阻力,也就变小了。
(摘自《东方早报》 图/王建峰), 百拇医药(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