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5年第13期
编号:13461590
破解“一毛不拔”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日 《特别文摘》 2015年第13期
     大约4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兰兹博格研究了二战后以色列人在收到德国政府的战争赔款后的消费问题。

    研究对象们都收到了一笔来自联邦德国的赔款。这笔抚恤金是用来赔偿纳粹暴行的,但对于获得赔偿者而言还是相当意外的。

    结果很让人惊讶。拿到较多补偿金的人(相当于他们年收入的2/3),花费率只有大约23%,其余都存了起来。相反,拿到补偿金最少的人(相当于他们年收入的7%),花费率达到200%。没错,他们每拿到一元钱,不仅花得精光,还连带地从积蓄里再花掉一元。

    人们会根据一次性获得的收入的多少,把这些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比如拿到的退款或红包数额很小,像是三五百元,你很可能大手笔买一双六百元的皮鞋。可是,如果拿到三万元的退款或奖金,你却可能舍不得浪费,虽然你实际上买得起更昂贵的鞋子。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怪现象,高收入者消费更谨慎,低收入者反而花钱大手大脚。这种奇怪的现象,连心理学家都难以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倒是《故乡》里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一语道破天机:“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收入稍高者,或本来就家底殷实的人,对如何打理财富会更上心。财富额愈大,就愈让人谨慎,“花费率”反而降低。收入本就不多的“月光族”,则是严重烧包,这也就是孟子说的“无恒产者无恒心”。所以出现了“大钱小花,小钱大花”的怪现状。光怪陆离的世相背后,其实是有规律可查的。

    (摘自《怪诞行为心理学》中国华侨出版社 图/廖新生), 百拇医药(孙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