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6年第20期
编号:13458244
词汇的美感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6年第20期
     词汇学习,除了把握其准确外,还要把握它的美感。准确是指其具体内容,美感是以内容为核心而产生的神韵、气氛、效果等等。好比一个人,他有具体的长相,但还有说不清的气质、风度。我们选演员时先看是不是漂亮,再看是不是有气质,这气质就是美了。漂亮和美还是有区别的。通常漂亮是指材料本身的质量,偏于具体的实在的一面,而美则是在材料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抽象的感觉。画家吴冠中讲过一个故事,他在一座古庙里远看一座佛像非常美,到近处一看,不美了,这佛像是木头做的,年久受损,满身虫眼,让人头皮发麻。它的材料已不漂亮,但远看仍不失其美,因为其结构、轮廓生的一种气度美还在。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长得漂亮但没有风度,不能算美;有的人外表虽丑一点但很有气质,又不失其美。词汇和人一样也有有形与无形的美。有形的一面是字的构成,这被书法家扩张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无形的一面则为文章家所利用,文章的美叫“意境”,而这意境是从挖掘和运用每一个词的美感开始的。

    词的美感来源有二。一是它在造词之初就有十分的生动感,能调动你的形象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的就是一幅画、一个景、一个故事,甚至是一首歌,美在其中。特别是许多成语,如“拾级而上”,是指人上台阶, “拾”是由“涉”转化而来,有跋涉的动感;“级”即是“阶”,但比“阶”多了群体和延伸的概念,一级一级升到高处。“拾级而上”便有了一个人连续攀登的形象。这就是词本身的美感。

    第二种情况是这词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背景、搭配关系,而有了一种辐射效应。如射线、磁场一样,看不见,却在起作用。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词的“包晕”现象,就像要起风了,月亮周围会有一个晕圈。实际上就是词意的外延,从而产生的美感。比如“报社”和“报馆”,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习惯上民国时期称报馆,进入新中国时期后称报社,于是读者一见这词,就有时代背景的联想。“文化大革命”之初,北京的红卫兵破“四旧”,把大街上的照相馆都改成了照相社,他们虽不懂词的“包晕”原理,但他能感觉出“馆”与“社”的新旧之别。

    可知文章要从细心揣摩词汇做起。, http://www.100md.com(梁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