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
第1页 |
参见附件(140KB,1页)。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胃炎
【中图分类号】11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088-01
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幽门螺杆旋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HP为非侵袭性病原菌,但是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它直接刺激免疫细胞,引起黏膜炎症或直接刺激上皮的细胞因子。HP相关性胃炎与胃酸分泌功能之间具有双向关系,胃酸的分泌影响HP寄居在胃黏膜的数量及其分布,并影响感染后黏膜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HP相关性胃炎的特点:①表现上皮变性;②多形核细胞浸润;③慢性炎症细胞浸润;④萎缩;⑤肠化生。慢性炎细胞浸润程度与HP数量密切相关。HP被吞咽后,穿透粘液层,紧贴在胃黏膜上皮的表面繁殖。一些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另一些细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但组织侵蚀与化学介质的参与,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即急性胃炎。急性期通常持续7d,部分病人在此期间细菌被清除,胃黏膜恢复正常,但大部分病人不能清除HP,而转为慢性感染。慢性胃炎中95%为HP感染,需要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与HP相关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一律给予抗HP治疗。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也与HP相关。根除HP后,活动性胃炎消失,胃窦炎好转,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也可以缩小或消退,故对这两种情况也应作HP根除治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