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1期
编号:11641873
153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1期
153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我院2006至2007年15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共有9大类42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合并用药占46例(30.19%),单一用药107例(69.81%);以静脉用药途径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过敏反应,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等。结论 应加强不易观察和ADR慢性ADR的监测。

    随着《药品管理法》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在我国逐渐深入开展,并引起普遍关注。我院2004年4月正式成立ADR监测机构后,ADR报告表明显增多。为了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本文对我院2006-2007年收集到的153份ADR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全院上报的ADR有效报告表153份,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上述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类别、临床表现、用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53份ADR报告中男87例(56.60%),女66例(43.40%)。分别来自我院8个科室(病区),见表1。年龄8个月~84岁,153份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见表2。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根据《临床用药须知》(2005)分类方法,将153份ADR报告表涉及的药品进行了分类统计,见表3、表4。

    2.3 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见表5。

    2.4 合并用药情况 合并用药46例(30.19%),单独用药107例(69.81%)。静脉注射98例,肌肉注射11例,皮下注射3例,口服38例,局部外用3例。重度ADR9例(5.66%),一般ADR144例(94.34%)。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由表2可知,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发生率较高。19岁以下和60岁老人共84例,占总例数的54.72%。儿童患者易发生ADR的因素可能与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成熟、药物的吸收代谢都不规则等因素有关[1];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全身各种功能特别是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同时,老年人由于对内环境调节功能减弱易患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较普遍,增加了ADR的发生率;[2]。因此,应根据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选用合理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做到个体化给药。

    3.2 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由表3可知,其ADR所占比例最大,有60例,占全部ADR的39.62%,这与目前抗生素大量使用有关。临床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存在不适当地增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不适当的联合用药、不合理的给药方法等问题。不合理的应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患者发生ADR的机会,加重了患者的生理和经济负担,同时造成了耐药性的发生[3]。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故在临床应用较普遍。在抗生素发生ADR中,头孢菌素类ADR最多有20例,占全部ADR的13.21%。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发应。
, http://www.100md.com
    3.3 ADR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心脑血管反应、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和皮肤及附件反应,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最少。这可能与这些肉眼难观察到,需要临床检验才能发现,所以应加强对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临床检验,及时发现ADR,提高ADR的上报率。

    3.4 给药方式分析 以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大,口服次之。这与上报病例以住院患者为主有关。住院患者多采用静脉给药,诱发因素除了注射剂内在的因素外,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数等密切相关所以引起的ADR容易被发现[4]。门急诊上报的病例则以口服药居多。

    3.5 ADR的严重程度分析 我院发生的ADR以轻度为主,重度只有9例,占全部ADR的5.66%(见表6)大多数患者治愈和好转,未见死亡病例。较严重的反应多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及皮肤损害,主要原因是药物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从我院上报的ADR统计看,由于采用自愿呈报方式,上报ADR品种分散,缺乏系统意义,人们对ADR重视程度还不够;只对过敏反应、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反应等较易观察的症状发现较多,某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中药制剂及慢性反应漏报率较高。所以应加强对临床相关医、技、护人员的学习和宣传,促进ADR监测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31.

    [2] 高清芳,刘高峰,白秀萍.临床药师工作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4] 王军,朱光辉.2005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山西,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2006,7:555., http://www.100md.com(汤 杰 向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