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0期
编号:11702767
探讨古医籍对中风病的论述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0期
     中风之名首见于《内经》,而后历代医家文献对本病的论述颇详,诸方书将其列为首论,以其为人之大病,动关生死。在《内经》、《金匮要略》、《医方类聚》、《丹溪心法》等著作中都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脉证方药及后遗症的治疗都有很详细完整的论述,卷帙繁多,内容丰富为后人论治中风起到了奠基作用,被后世广泛应用,现就个人心得试论述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综观历代医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很全面,或正气不足,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劳损而发病。

    1.1 虚损所致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曰“夫脏腑久虚,气血衰弱,腠理开泄,阴阳不和,真气散失,荣卫虚竭,邪气毒风,从外而入,伤于经络,固名卒中风也”。《新编妇人良方补遗大全•卷之三》曰“夫中风者,虚风中于人也”。《医学指迷》云“人必先虚,而后风入之。气虚之人,腠理不密,故外风易袭;血虚之人,肝木不平,故内风易作。盖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都说明了劳损正气不足经络空虚使风邪入中。
, 百拇医药
    1.2 饮食所致 《内经•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云“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丹溪心法•中风》云“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风木过动,中土受伐……饮食变痰……痰火阻窍,神志不清”。说明了饮食不节,脾失健运,酿湿生痰阻络蒙窍而发中风。

    1.3 情志所致 《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医方类聚•卷十三》云“夫中风……喜怒过伤,饮食无度,嗜欲恣情……风邪之气中于人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曰“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说明了五志过极生风动火,气热郁逆蒙闭清窍而发本病。

    按:中风之病向来是东垣主虚,河间主火,丹溪主痰,似乎各异,皆为内伤。诸家之说皆本于《内经》之旨,其诱因不外乎六淫、七情、饮食所伤。

    2 详辨中风、细审经络脏腑
, 百拇医药
    中风一病当首辨明中经络或中脏腑以别轻重,辨闭证、脱证以施治救疗,此乃历代医家共识。

    2.1 对中风先兆的认识 《内经》早有认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第一》云“凡人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诸证辨疑》云“或指节不时麻木,或手足间酸疼,或头眩,眼吊或虚跳,痹于半身或周身,有如虫行,此中风之兆也。”

    2.2 对中脏腑的认识 《方氏家藏方》曰“凡觉手足痹,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侯。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中脏之侯。”《杂病广要•中风》云“口眼歪斜,络病也,其邪浅易治。手足不遂,身体中痛,经病也,邪差深矣,故多从倒仆之后见之。卒中昏厥,语言错乱,腑病也其邪为尤深矣……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遗尿声鼾等症,则为中脏,病之最深者也。”《冯氏锦囊秘录•卷八》“洁古云: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九窍。东垣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㖞邪。”
, http://www.100md.com
    2.3 对闭证脱证的认识 《证治汇补•卷一》凡卒仆暴厥,须分闭脱;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其病易治;如口开鼾睡,小便自遗,即是脱证,其病难治。”《冷庐医话•卷三》云“中风最宜辨闭脱二证,闭证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气壅塞,语言謇涩……;脱证口张目合,手撒遗尿,身僵神昏”。

    3 关于治疗的方法

    《医宗必读•卷六》“凡中风昏倒,先须顺气,然后治风,用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如口噤,抉开灌之,如抉不开,急用牙皂、生半夏、细辛为细末,吹入鼻内……闭证用苏合香丸,或三生饮之类开之;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脱证,宜大剂理中汤灌之,及灸脐下。”《景岳全书•卷之十一》“凡治卒倒昏沉等症,若无痰气阻塞,必须大剂参附峻补元气,以先其急;随用地黄、当归、甘杞之类填补真阴,以培其本。”《华氏中藏经•第三十九》云“人病中风偏枯……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烫之也”。
, http://www.100md.com
    按:对中风的治疗,首当急救,开闭固脱,溯源治本。古人创立了镇肝熄风,清热涤痰,化瘀开窍为第一要法,用于治疗的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解语丹,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等经典方剂沿用至今,获效非浅。

    4 对中风病防护的认识

    对中风病的预防,古人早有认识。《证治汇补•中风》曰“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除提出预防外,还强调应用药物防治,并结合针刺、气功等疗法以提高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中风有广泛论述,内容丰富,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有效指导了临床,由于内容繁多,不能一一论述,仅就个人所得片面感受道出以上浅见,仅供参考。, 百拇医药(靳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