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疝二种手术方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斜疝这一常见手术的最佳方式,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比分析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与高位内荷包缝合二种常用方法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完全切除,贯穿缝扎手术200例,平均(30±10) min,复发1例。高位内荷包缝扎171例,平均(25±10)min,复发7例,形成明显睾丸鞘膜积液2例。结论 小儿斜疝使用完全切除疝囊高位缝扎术式效果好,复发率低,优于内荷包高位缝合法。
【关键词】小儿斜疝;高位贯穿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手术,各级医院均在广泛开展,手术方式多种,而且均为成熟方式。笔者常用的方式有高位内荷包缝合,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1]。为进一步做好这一手术, 总结江西省上饶市立医院外二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小儿斜疝手术37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一般资料 全组371例,男,334例,单侧斜疝309例,双侧斜疝62例,年龄3个月~5岁,病程3个月~5年,均为随机分组,随访315例,近85%。
1.2 手术方法 200例(包括49例双侧斜疝)行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手术时间(30±10) min,171例(包括13例双侧斜疝)行高位内荷包缝扎,手术时间(25±10) min。
2 结果
2.1 术后均恢复良好,住院2~5 d,住院时间无差别。
2.2 术后并发症 ①完全切除组,术后3个月有1例复发,二次手术证实为疝囊未分离至高位,在原结扎处分离下去1 cm余,结扎,术后未复发;②高位内荷包结扎组,术后7例复发,最早1周复发,晚者2个月,二次手术发现斜疝均恢复至手术前状态,结扎线滑脱7例,5例在原分离处仍向下分离出1 cm余,行切除疝束,高位贯穿缝扎后无复发,术后尚有2例出现明显睾丸鞘膜积液予以手术治愈,全组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形成。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小儿斜疝是一种常见病,医护人员应尽量做好,精益求精,腹股沟斜疝的复发有主观因素,如未高位结扎,疝囊颈部撕裂,疝囊颈荷包线间空隙大,脱落,修补不当等。客观因素有高龄、肥胖,腹内压高,过早参于体力劳动等[2]。对于小儿而言客观因素相对小,主要是以主观因素为主。应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小儿斜疝的并发症,减少小儿再次手术的痛苦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对此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用时上无明显差异,剥离一个疝囊只需耗时数分钟,但产生的结果是明显的,术后阴囊明显血肿均未发生。
因此总结完全切除疝囊,贯穿缝扎高位较高位内荷包缝扎的优点主要有:①完全切除疝束,杜绝了鞘膜积液的发生;②高位贯穿结扎疝囊高位不易撕裂,封闭牢固,不易撕脱,不易脱线,无空隙,复发率低;③手术中易分离到较高的位置,易过疝囊颈至膨大的腹膜。
, http://www.100md.com
为发挥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的优势, 在操作中应尽量规范到位,每进行一步操作均应考虑术后的恢复联系。总结操作中:①高位结扎很重要,关键要落到高位2个字上[2]。分离时一定要做到过疝束颈1 cm左右至颈部时,用血管钳将完整疝囊钳夹,向外用力牵拉,见明显腹膜外脂肪[1],剥开脂肪下方结扎加缝扎,切断疝囊及缝线后,结扎处迅速弹入深部,手指不能扪及,始为高位。此处应过疝囊颈最狭处至膨大散开的腹膜;②剥离需紧贴疝囊壁层,剥离时仅为一层腹膜样组织,这样出血少剥离快;③剥离时均匀用力,保持疝囊与精索间反向张开,保持一定张力,利用组织弹力钝性推开疝囊,不用暴力。余束状带电刀分离,不易出血,层面清晰。
根据实践与分析,笔者主张对小儿斜疝用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这一方式,尽量摒弃内荷包高位缝扎这一术式。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 黎鳌.外科手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669.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4-916., 百拇医药(张小军 谢小峰 左 荣 戴金军)
【关键词】小儿斜疝;高位贯穿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手术,各级医院均在广泛开展,手术方式多种,而且均为成熟方式。笔者常用的方式有高位内荷包缝合,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1]。为进一步做好这一手术, 总结江西省上饶市立医院外二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小儿斜疝手术37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一般资料 全组371例,男,334例,单侧斜疝309例,双侧斜疝62例,年龄3个月~5岁,病程3个月~5年,均为随机分组,随访315例,近85%。
1.2 手术方法 200例(包括49例双侧斜疝)行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手术时间(30±10) min,171例(包括13例双侧斜疝)行高位内荷包缝扎,手术时间(25±10) min。
2 结果
2.1 术后均恢复良好,住院2~5 d,住院时间无差别。
2.2 术后并发症 ①完全切除组,术后3个月有1例复发,二次手术证实为疝囊未分离至高位,在原结扎处分离下去1 cm余,结扎,术后未复发;②高位内荷包结扎组,术后7例复发,最早1周复发,晚者2个月,二次手术发现斜疝均恢复至手术前状态,结扎线滑脱7例,5例在原分离处仍向下分离出1 cm余,行切除疝束,高位贯穿缝扎后无复发,术后尚有2例出现明显睾丸鞘膜积液予以手术治愈,全组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形成。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小儿斜疝是一种常见病,医护人员应尽量做好,精益求精,腹股沟斜疝的复发有主观因素,如未高位结扎,疝囊颈部撕裂,疝囊颈荷包线间空隙大,脱落,修补不当等。客观因素有高龄、肥胖,腹内压高,过早参于体力劳动等[2]。对于小儿而言客观因素相对小,主要是以主观因素为主。应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小儿斜疝的并发症,减少小儿再次手术的痛苦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对此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用时上无明显差异,剥离一个疝囊只需耗时数分钟,但产生的结果是明显的,术后阴囊明显血肿均未发生。
因此总结完全切除疝囊,贯穿缝扎高位较高位内荷包缝扎的优点主要有:①完全切除疝束,杜绝了鞘膜积液的发生;②高位贯穿结扎疝囊高位不易撕裂,封闭牢固,不易撕脱,不易脱线,无空隙,复发率低;③手术中易分离到较高的位置,易过疝囊颈至膨大的腹膜。
, http://www.100md.com
为发挥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的优势, 在操作中应尽量规范到位,每进行一步操作均应考虑术后的恢复联系。总结操作中:①高位结扎很重要,关键要落到高位2个字上[2]。分离时一定要做到过疝束颈1 cm左右至颈部时,用血管钳将完整疝囊钳夹,向外用力牵拉,见明显腹膜外脂肪[1],剥开脂肪下方结扎加缝扎,切断疝囊及缝线后,结扎处迅速弹入深部,手指不能扪及,始为高位。此处应过疝囊颈最狭处至膨大散开的腹膜;②剥离需紧贴疝囊壁层,剥离时仅为一层腹膜样组织,这样出血少剥离快;③剥离时均匀用力,保持疝囊与精索间反向张开,保持一定张力,利用组织弹力钝性推开疝囊,不用暴力。余束状带电刀分离,不易出血,层面清晰。
根据实践与分析,笔者主张对小儿斜疝用完全切除疝囊,高位贯穿缝扎这一方式,尽量摒弃内荷包高位缝扎这一术式。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 黎鳌.外科手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669.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4-916., 百拇医药(张小军 谢小峰 左 荣 戴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