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摘要】 目的 概述了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在今后中药发展中的重要性。方法 从制剂工艺、药材的种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中药国际化四个方面对中药今后的发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 借鉴国外制剂生产的发展经验,以提高我国在中药产品的技术水平,促进中药产业发展。
【关键词】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化;国际化
【Abstract】 Objective Outlined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with the prepa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tif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Methods From four aspects of preparation technics,planting,new techniques appl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out1in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Results&Conclusion To refer to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preparation manufacture,improving techno1ogy level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Prepa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我国现存中药资源种类为12 772种,药用植物11 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药材种植面积约1926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收购总量每年超出10亿公斤,中药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我国中药加工手段简单,新工艺、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够,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从而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的中药贸易仅占国际市场3%~5%的份额,而且65%以上为原料药和保健品,其余97%的份额均被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占据[1]。
为突破这一瓶颈,我们应重视中药制剂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化。从保证稳定的质量出发,对药品从最初研发到最终批量化生产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研究。
, 百拇医药 1 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不应一味追求最大限度提出了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不要追求工艺为最优,而应追求稳定的、具有生产可重复性的工艺。制剂生产应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使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在生产中应采用软水抽提,减压低温浓缩,低温加工等技术,尽量保持原处方汤剂的性质,提高制剂有效成分含量。在制剂生产方面,应采取去粗取精和科学生产的原则,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服用方便的双重目的。同时应采用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流动造粒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技术、洗净灭菌技术等,使有效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得到保护并用很少药量也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对中药的推广使用非常有利[2]。
生产企业应更加重视中药制剂的质量,把提高品质作为中药开发战略之一。为确保中药的品质,中药企业应从原材料到最终形成制剂都实行严格的品质管理。例如为防止中药材及中药制剂中混入残留农药等物或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除了采用严格的质检标准外,还应从基原植物开始严格选材,改良栽培技术,进行不纯物试验等,以确保安全性。另外,中药企业的监管部门应对中药微生物限度试验法进性充实和强化试验体制,防止中药和生药制剂的微生物污染,推行原料及制剂的指纹图谱技术,控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制定新的中药制剂的品质标准,不仅研究成分、含量、规格等标准,而且还研究能够保证中药制剂有效性的生物评价标准[3]。
, http://www.100md.com
2 重视制剂中多种成分的复合作用,提高原药材的质量
强调制剂中多成分的复合作用,有的学者认为若将中药的成分进行纯化后,愈分离纯化,活性愈低,没有特定的单一有效成分。如芍药甘草汤对疼痛的抑制率为48%,而单用芍药的抑制率为35%,单用甘草仅为9%。因此,汉方药颗粒剂的复合作用,对提高质量、确保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药材产地、采收季节、植物部位、干燥及贮存方法等对各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影响,加之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中药制剂进行的含量测定。所以,从栽培到采收至加工都应十分注意精选优质的原药材,选料前严格控制其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如柴胡中的柴胡皂甙含量、芍药的芍药甙含量均随产地、采收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 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应对主要化学成分或代表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暴露的研究。对于毒性成分,应检测其对系统暴露的影响。制定标准剂的化学基准与生物学基准。要求中间体(浸膏)及成品(最终制剂)的生产工艺过程细节以及在化学、生物学上与标准制剂具有同一性,并确保在化学(指标成分)及生物学(药理作用)上与标准制剂具有同一性。对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应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尽可能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成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用指纹图谱控制制剂的稳定。
, 百拇医药
4 与国际市场接轨,调整现行技术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中药可以包括高度纯化的单一化合物或由一些化合物组成的有效部位;而FDA注明了它不应是高度纯化的植物产品,否则按照化学品进行审批。
第二、我国中药申报研究中,都需要表明所选择工艺路线是最佳的,最大限度提出了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而FDA则不要求工艺为最优,但是追求一定要稳定的、具有生产可重复性的。
第三、我国,对中药Ⅱ类是否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不作硬性要求,不要求毒代研究。而FDA要求至少应该有主要化学成分或代表性化学成分的系统暴露的研究资料。对于毒性成分,亦应检测其对系统暴露的影响。
第四、我国对中药生物利用度未作具体要求。而FDA对于这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要求,要求至少需进行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百拇医药
5 完善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使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应该以我为主,不能只是单纯地向发达国家靠拢,要在中药自身特性的其础上,参考国际上已经建立的相关标准,建立起完善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并逐步使国际社会对其给予认可。
这些标准规范应该包括: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规范、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规范、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质量标准规范等。这些标准规范如果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将对促进中药国际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提高中药质量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医药走向世界[6]。
参 考 文 献
[1] 冯国忠,罗赛男.从日本汉方药的成功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国药房,2006,17(20):1526-1528.
[2] 严令耕.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15(5):42-43.
[3] 谢胜新.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对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启示.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6):16-17.
[4] 杨明,付超美.日本汉方药颗粒剂的研制概况.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43-44.
[5] 董丽丽,李野,刘春波.日本汉方药发展概况及其借鉴意义.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6):66-68., 百拇医药(韩 超 马 琳)
【关键词】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化;国际化
【Abstract】 Objective Outlined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with the prepa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tif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Methods From four aspects of preparation technics,planting,new techniques appl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out1in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Results&Conclusion To refer to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preparation manufacture,improving techno1ogy level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Prepa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我国现存中药资源种类为12 772种,药用植物11 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药材种植面积约1926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收购总量每年超出10亿公斤,中药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我国中药加工手段简单,新工艺、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够,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从而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的中药贸易仅占国际市场3%~5%的份额,而且65%以上为原料药和保健品,其余97%的份额均被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占据[1]。
为突破这一瓶颈,我们应重视中药制剂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化。从保证稳定的质量出发,对药品从最初研发到最终批量化生产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研究。
, 百拇医药 1 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不应一味追求最大限度提出了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不要追求工艺为最优,而应追求稳定的、具有生产可重复性的工艺。制剂生产应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使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在生产中应采用软水抽提,减压低温浓缩,低温加工等技术,尽量保持原处方汤剂的性质,提高制剂有效成分含量。在制剂生产方面,应采取去粗取精和科学生产的原则,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服用方便的双重目的。同时应采用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流动造粒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技术、洗净灭菌技术等,使有效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得到保护并用很少药量也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对中药的推广使用非常有利[2]。
生产企业应更加重视中药制剂的质量,把提高品质作为中药开发战略之一。为确保中药的品质,中药企业应从原材料到最终形成制剂都实行严格的品质管理。例如为防止中药材及中药制剂中混入残留农药等物或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除了采用严格的质检标准外,还应从基原植物开始严格选材,改良栽培技术,进行不纯物试验等,以确保安全性。另外,中药企业的监管部门应对中药微生物限度试验法进性充实和强化试验体制,防止中药和生药制剂的微生物污染,推行原料及制剂的指纹图谱技术,控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制定新的中药制剂的品质标准,不仅研究成分、含量、规格等标准,而且还研究能够保证中药制剂有效性的生物评价标准[3]。
, http://www.100md.com
2 重视制剂中多种成分的复合作用,提高原药材的质量
强调制剂中多成分的复合作用,有的学者认为若将中药的成分进行纯化后,愈分离纯化,活性愈低,没有特定的单一有效成分。如芍药甘草汤对疼痛的抑制率为48%,而单用芍药的抑制率为35%,单用甘草仅为9%。因此,汉方药颗粒剂的复合作用,对提高质量、确保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药材产地、采收季节、植物部位、干燥及贮存方法等对各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影响,加之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中药制剂进行的含量测定。所以,从栽培到采收至加工都应十分注意精选优质的原药材,选料前严格控制其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如柴胡中的柴胡皂甙含量、芍药的芍药甙含量均随产地、采收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 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应对主要化学成分或代表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暴露的研究。对于毒性成分,应检测其对系统暴露的影响。制定标准剂的化学基准与生物学基准。要求中间体(浸膏)及成品(最终制剂)的生产工艺过程细节以及在化学、生物学上与标准制剂具有同一性,并确保在化学(指标成分)及生物学(药理作用)上与标准制剂具有同一性。对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应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尽可能对中药制剂的半成品、成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用指纹图谱控制制剂的稳定。
, 百拇医药
4 与国际市场接轨,调整现行技术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中药可以包括高度纯化的单一化合物或由一些化合物组成的有效部位;而FDA注明了它不应是高度纯化的植物产品,否则按照化学品进行审批。
第二、我国中药申报研究中,都需要表明所选择工艺路线是最佳的,最大限度提出了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而FDA则不要求工艺为最优,但是追求一定要稳定的、具有生产可重复性的。
第三、我国,对中药Ⅱ类是否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不作硬性要求,不要求毒代研究。而FDA要求至少应该有主要化学成分或代表性化学成分的系统暴露的研究资料。对于毒性成分,亦应检测其对系统暴露的影响。
第四、我国对中药生物利用度未作具体要求。而FDA对于这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要求,要求至少需进行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百拇医药
5 完善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使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应该以我为主,不能只是单纯地向发达国家靠拢,要在中药自身特性的其础上,参考国际上已经建立的相关标准,建立起完善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并逐步使国际社会对其给予认可。
这些标准规范应该包括: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规范、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规范、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质量标准规范等。这些标准规范如果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将对促进中药国际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提高中药质量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医药走向世界[6]。
参 考 文 献
[1] 冯国忠,罗赛男.从日本汉方药的成功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国药房,2006,17(20):1526-1528.
[2] 严令耕.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15(5):42-43.
[3] 谢胜新.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对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启示.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6):16-17.
[4] 杨明,付超美.日本汉方药颗粒剂的研制概况.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43-44.
[5] 董丽丽,李野,刘春波.日本汉方药发展概况及其借鉴意义.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6):66-68., 百拇医药(韩 超 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