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540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9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肾病,对照组仅用西医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肾功能测定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比较上,两组尿蛋白无显著性差异,而UAER、SCR、BUN两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调整患者脂代谢,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及主要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减退进程等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全身代谢异常基础上的肾脏损伤。早期控制DN的发生发展,对于延长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近几年来,DN已成为导致终未肾病的最主要原因。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40%,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2]。近年来,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脾补肾活血方药治疗DN,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样本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和门诊临床糖尿病肾病期(IV期)患者共92例,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43~71岁,平均53.6岁。糖尿病病程10~22年,平均 13.8年;临床DN病程4个月~8年,平均2.6年;合并视网膜病变69例,合并高血压43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2例。全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及病程等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①西医有1型或2型糖尿病病史,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诊断标准”,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并排除合并其他肾脏疾病者;DN分期参照《肾脏病学》标准;②中医,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慢性肾炎中医辨证积分标准[3]。纳入标准为符合 DN Ⅲ~V期西医诊断标准的未透析患者及符合中医气阴两虚、瘀阻肾络证候的诊断标准者。排除合并有其他肾脏疾病及肾血管疾病者、妊娠者、严重心血管、肝脏疾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者,以及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1.2 临床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及病原体情况给予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诺和灵30R(早饭和晚饭前30 min分别皮下注射12U、10U),以及ACEI(洛汀新10 mg,1次/d口服)和ARB制剂(80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参芪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药用西洋参15 g,黄芪30 g,生地黄15 g,山药30 g,山茱萸15 g,丹皮10 g,泽泻10 g,茯苓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芎10 g,赤芍10 g。1剂/d,水浓煎后分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8周。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表现以及各项临床生化指标。
1.3 疗效评定标准[3]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蛋白减少2个“+”或 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肾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改善尿常规蛋白减少1个“+”或 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肾功能指标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两组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381,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测定结果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12 h UAER,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两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UAER明显下降(P<0.05),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也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比较上,两组尿蛋白无显著性差异,而UAER、SCR、BUN两组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糖尿病肾病的病例特点 糖尿病肾病由糖尿病迁延发展而来,为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病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往往不被患者重视,一旦病情进展为临床肾病阶段,肾功能将呈进行性恶化。DN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史10~20年的患者,DN发病率可以高达50%[4],且病变呈进行性发展,5~10年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降低糖尿病肾病早期微量蛋白尿是控制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键。DN的发生发展与高血糖引起的蛋白非酶糖基化、高血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密切相关。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积聚引起肾小球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DN的进展与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蛋白尿、高滤过状态/肾小球内高压、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子密切相关。故降低 UAER、控制血糖、血压,改善脂代谢紊乱对于延缓 DN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原理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尿浊”等范畴,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逐步显示其优势。多数医家认为,DN的基本病机是消渴日久,津伤气耗,气阴两虚,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阴虚血涩难行,血脉瘀阻而致[5]。参芪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方中西洋参、黄芪、生地益气养阴,山茱萸补养肝肾、涩精,山药补益脾阴、固精,泽泻利湿浊并防地黄滋腻恋邪,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运脾,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以活血养血、行气化瘀、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之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山药、地黄、麦冬、泽泻、茯苓等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西洋参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红花具有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黄芪和川芎合用具有较好的降低尿蛋白作用、能减少微量白蛋白尿,黄芪还通过抑制肾脏NO的合成部分地纠正糖尿病早期的肾脏高灌注、高滤过。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等具有降低血黏度、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对于降低尿蛋白的排出十分有益[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