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探讨
第1页 |
参见附件(1393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0例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严格消毒下每天挤出液化切口内的黄色液体,挤压后用大黄加芒硝外敷;对照组(40例)严格消毒下将液化的切口充分扩开,定时换药。结果 治疗组40例切口愈合时间为3~7 d,平均5 d。对照组40例切口愈合时间为7~14 d,平均105 d。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简便、易行、治疗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大黄芒硝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趋增多。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致非感染性裂开一直是困扰医务人员的难题,不但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且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妇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切口外敷大黄芒硝,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妇科术后肥胖患者80例,年龄20~65岁,术前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肾病、重度贫血等内科合并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为下腹部第一次手术,取Pfannenstiel切口,术中测量皮下脂肪厚度4~10 cm,平均(67±17) cm,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围术期应用抗菌素3 d,后改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12 诊断标准 ①多发生在术后3~8 d,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有较多渗出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游液,按压切口皮下有或多或少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体温及细胞在正常范围;⑤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培养3天无细菌生长[1]。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大黄30 g+芒硝120 g碾成细末过筛后混匀,分装于细布袋中,袋的大小依刀口长度而定,严格消毒下每天在已出现脂肪液化的腹部切口边缘用手挤压至无明显黄色液体挤出为止。每次挤压后用2块消毒纱布覆盖切口,然后在上面放药袋,每天更换一次至拆线。对照组用碘伏严格消毒下将液化的腹壁切口充分扩开,定时换药,每次换药时用甲硝唑注射液或庆大霉素注射液冲洗创口,糜蛋白酶洒入切口,促进创口愈合。当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时,用消毒蝶形胶布拉拢切口,固定皮肤。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及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两组切口换药方式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对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切口外敷大黄芒硝疗效显著,缩短了治疗及住院天数。治疗组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 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关系,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所造成皮下脂肪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组织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为追求切口小而使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2]。一旦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负担及医生的工作量。我院用大黄加芒硝外用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功效显著,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而无不良反应。大黄:性苦寒,无毒,其性走而不守,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广谱抑菌之功效;芒硝:性辛苦,大寒,无毒,其气薄味厚,走而不守,具有很强的收敛消肿作用。两者按一定比例(1∶4)碾粉并用,相互促进,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提高组织再生能力,具有收敛消肿化瘀之功效[3]。本文芒硝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与传统常规方法相比,明显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总之,大黄芒硝在对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作用,并且该药药源广,价位低,疗效显著,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上值得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