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783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用符合诊断标准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98例,随机分为2组,更昔洛韦组(治疗组)103例,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 mg/kg。1次/d,疗程5 d。利巴韦林组(对照组)95例,静脉注射利巴韦林10 mg/kg。1次/d,疗程5 d。结果 治疗后更昔洛韦组在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均较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疱疹性咽峡炎;更昔洛韦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起病急,体温高,传染性强,主要侵袭1~7岁儿童,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自2009年以来,吉林省人民医院儿科应用更昔洛韦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8例患儿均为本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06例,女92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093.23)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在38.3℃~40.8℃,软腭,咽腭弓,悬雍垂上有疱疹分布,发热至就诊时间为6 h~2 d,在诊治过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将198例患儿在一般抗感染、对症治疗基础上分为更昔洛韦组(治疗组)103例,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林可宏,南方海辰药业有限公司)5 mg/kg,1次/d,疗程5 d。利巴韦林组(对照组)95例,静脉注射利巴韦林10 mg/kg,1次/d,疗程5 d。观察患儿发热,口腔、咽峡部疱疹消退情况,并记录退热和疱疹消退时间。同时,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常规、观察WBC计数。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2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咽峡疱疹缩小,无溃疡形成;有效:4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咽峡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溃疡形成;无效:治疗5 d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溃疡形成且融合。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疗效比较采用检验,组间平均退热时间和疱疹退缩时间用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A组.显效61例,有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12%;B组.显著48例,有效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15%,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 经上述治疗后,治疗组退热和疱疹消退时间(1.67±0.76)d和(3.10±0.87)d,较对照组(2.85±0.68)d和(4.03±1.00)d明显缩短(t=3.012、P<0.05, t=2.4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副反应 治疗组中仅1例出现恶心,呕吐,减慢静滴速度后症状消失,其余均未见任何副作用;治疗5 d后复查血常规,两组均未见WBC低于正常值下限者。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夏、秋季小儿的常见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目前无特殊有效的药物治疗。利巴韦林是应用较早、较广泛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但因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较强,容易产生耐药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一种合成的核苷酸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具有较广泛的强效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进入细胞后,在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或鸟苷酸激酶及细胞激酶的作用下逐渐磷酸化为三磷酸更昔洛韦,然后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或直接渗入DNA链中抑制病毒DNA复制,阻止DNA链延伸,并通过三磷酸更昔洛韦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得到增强。由于更昔洛韦对正常细胞DNA作用较小,故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因此有很好的选择性[3]。
通过上述治疗作者观察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