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029KB,1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实验组A在手术切皮前静脉缓推氯胺酮0.3 mg/kg,观察术后4、8、12、16 h镇痛效果以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频率。结果 术后4、8、12、16 h实验组A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可起到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且效果较佳。
【关键词】
氯胺酮;静脉麻醉;超前镇痛;术后镇痛
氯胺酮作为麻醉药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由于有着相当大的不良反应而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静脉应用一定剂量的氯胺酮可产生良好的麻醉镇痛作用,并且不会产生呼吸系统以及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因此,氯胺酮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超前镇痛是一种可以防止形成能导致术后疼痛感加剧的中枢敏感化改变的具有抗伤害作用的治疗方法[1]。本文将就氯胺酮静脉麻醉在超前镇痛中的术后镇痛效果方面进行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24~55岁,体重45~75 kg。60例患者均无嗜酒和滥用止痛药史,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30例,详细如下: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性别:14/16、15/15(男/女);年龄(36.4±10.1)、(39.2±11.2)岁;体重(59.3±8.2)、(61.2±8.5)kg,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麻醉与镇痛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肌肉注射安定0.2 mg/kg和阿托品0.5 mg。两组患者均施行硬膜外麻醉,根据切口选点穿刺置管,局部麻醉药为利多卡因。实验组A在切皮前5 min静脉缓推氯胺酮0.3 mg/kg。实验组A和对照组B在手术中均不使用任何辅助用药。
1.3 观察项目
观察术后出现明显疼痛的时间。采用VAS疼痛评分进行镇痛效果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准确记录术后4、8、12、16 h疼痛评分,以及术后止痛药使用频率(每使用一次止痛药计为一次,记录使用止痛药总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A和对照组B术后疼痛评分4、8、12、16 h四个时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A疼痛评分四个时段分别为:(3.2±0.8)、(4.1±0.8)、(4.3±0.8)、(5.3±1.2)明显低于对照组B:(6.1±0.5)、(8.6±0.9)、(8.6±0.6)、(8.8±0.8)。
2.2 A组和B组术后止痛药使用频率4、8、12、16 h四个时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A术后止痛药使用频
作者单位:134003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
率四个时段分别为:5、9、9、11明显低于对照组B:10、18、21、23。实验组A共30例患者术后并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氯胺酮作为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其不但可以用于麻醉诱导,而且还可以用于麻醉维持,在临床上有着相当范围的应用领域[2]。由于NMDA(即N-甲基-D-天门冬酸)受体的发现以及它对疼痛的过程和脊髓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影响,重新激发了人们对氯胺酮的兴趣,因为氯胺酮可以有效预防中枢致敏,其镇痛作用是拮抗NMDA受体。氯胺酮可以通过抑制NMDA受体活性以阻止手术刺激所导致的中枢致敏作用,继而阻断术后疼痛的延长和扩散。诸多文献显示,临床麻醉时静脉给予的氯胺酮的剂量不同,镇痛效果亦会有不同,并且不良反应的产生的几率和程度亦与剂量有关。临床上,氯胺酮的剂量在0.15~0.5 mg/kg的范围时,使用氯胺酮所导致的常见不良反应,诸如嗜睡、恶梦、幻觉、呼吸抑制等是很少见的。然而假如采取的氯胺酮剂量更少,例如0.075 mg/kg,则镇痛效果不明显。在本文中,我们在手术切皮前静脉缓推氯胺酮的剂量是0.3 mg/kg,未见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0.15~0.5 mg/kg范围的氯胺酮剂量是安全可靠的。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在大手术中适当地超前应用一定剂量氯胺酮,用以减少手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大剂量使用镇痛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医疗费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2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