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09197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杨裕超 爨米荣
第1页

    参见附件(2407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将1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发病原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母乳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及其他因素,早期蓝光光疗、肝酶诱导剂使用,可明显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及其并发症。结论 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消除高危因素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提早实施光疗。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防治

    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病,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使患儿死亡或致残。胆红素脑病也是人类听力障碍和智能迟缓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患儿在高胆红素血症的的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中等度升高即可导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1],并呈亚临床经过,经有效干预可恢复正常,故必须积极防治。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我院NICU的18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诊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新生儿均为住院患儿,其中男105例,女75例;胎龄30~43周,早产儿30例,足月儿142例,过期产儿8例;顺产118例,剖宫产62例;黄疸出现时间在生后10 h~15 d。血清总胆红素最高值:轻度221~256.5 μmol/L 89例,中度256.6~342 μmol/L61例,重度>342 μmol/L30例。本组病例45%是以新生儿黄疸入院,50%为生后24 h内因窒息、早产、呕吐入院,在住院期间发生黄疸,5%因其他原因入院而测胆红素高于正常。1例入院时有抽搐。所有病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

    1.3 观察方法 入院或出现黄疸当天,治疗过程中及出院前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同时采用经皮胆红素仪监测胆红素变化,每日1~2次至患儿出院。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与此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纠正酸中毒、供氧、保暖,辅以肝酶诱导剂,重度黄疸者静脉使用白蛋白,22例溶血病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ABO合并Rh溶血病行换血疗法,换血前后予以光疗。33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在光疗同时停母乳喂养后黄疸迅速下降,5~6 d后渐降至正常。胎粪排除延迟者予开塞露通便,并尽早开奶,加服微生态制剂。1例入院时已发生胆红素脑病,2 d后家长放弃治疗死亡。

    1.5 疗效标准 ①治愈: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正常;②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降至102.6 μmol/L以下,但未正常。

    2 结果

    2.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180例中,围产因素80例,占44.5%,其中窒息50例(窒息合并颅内出血26例),头皮血肿14例,咽下综合征10例,其他6例;其次为母乳性黄疸33例,占18.3%;感染25例,占13.9%,其中脐炎8例,脓疱疹5例,败血症5例,肺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弓形体感染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先天性梅毒2例;新生儿溶血病22例,占12.2%,其中1例为ABO合并Rh溶血病;再次为低蛋白血症3例,占1.7%,NEC2例,占1.1%,胎排除延迟10例,占5.5%,红细胞增多症5例,占2.8%。如表1。

    2.2 转归 治愈158例,占87.8%,好转19例,占10.6%,家长放弃治疗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胆红素脑病,1例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死于败血症合并DIC。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常见病,重者或诊疗不及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研究发现当早产儿血中胆红素≥136 μmol/L时即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并有明显的远期影响[3]。胆红素能阻滞脑电位传导,影响脑细胞功能状态,降低脑细胞代谢水平[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病因除了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之外,往往同时都有明确的使黄疸加重的疾病或因素存在。

    高胆病因可因地区及诊断条件不同而异。本组病例以围产期因素占首位(44.5%),该因素为综合性因素,新生儿高胆红素与孕周、出生体重、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中使用催产素、母乳喂养不足诸因素关系密切。围产因素导致早产、产时窒息、缺氧、酸中毒、头皮血肿、颅内血肿、低体温等均可抑制肝酶活性,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升高血中脑胆红素浓度。围产因素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基层医院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高危妊娠管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改进分娩措施,合理应用药物,可明显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减少伤残。母乳性黄疸在本文占第二位(18.3%),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可能与部分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多,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但尚无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也未发现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生影响。

    感染因素和溶血因素分列病因第三及第四位。本文感染因素较其他学者报道低,可能与目前重视孕期宣教,产前诊断普及,助产技术和医疗条件改善导致感染减少有关。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因素,目前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因素也易加重黄疸,需引起足够重视。新生儿溶血病致黄疸程度较重,一经确诊,应立即光疗。新生儿溶血病进展较快阶段,光疗时胆红素尚可升高,并于停止光疗期间反复上升,是因光疗不能阻止溶血,应继续光疗,如达到换血指标,必须换血。

    胆红素脑病是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极严重表现,但更多的是比较轻微的表现形式,常发生在以往认为是比较安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表现为远期智力损伤,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4]。研究证明,只用微量或低于感染发病时所产生的TNF-a,即可直接造成各种细胞破坏和加重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细胞损伤[5]。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胆红素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线粒体功能受损进而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从分子水平阐明了胆红素神经毒性的机制[6]。

    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目的在于阻止胆红素上升到危险程度,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办法,但要明确早产、窒息缺氧、感染、溶血病、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亦是促发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高胆红血症应明确病因,分别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胡劲涛,谢宗德,陈平洋,等.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7):1164-116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0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