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疗法治疗高脂血症30例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3081KB,2页)。
【关键词】
臭氧治疗(大自体血回输);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作者单位:110013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清胆固醇(TC)水平升高,与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其发病率与血清胆固醇(T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高脂血症或脂蛋白血症的过氧化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密切相样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诊断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臭氧治疗(大自体血回输疗法观察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血脂[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监测对比,以进一步探讨臭氧治疗通过干预脂类代谢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为指导临床应用臭氧治疗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30例高脂血症患者接受大自体血回输疗法(臭氧治疗),以观察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可诊断为高脂血症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第六版教科书的诊断标准;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5±12.5)岁,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之间,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臭氧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肝、肾、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药物所致的高脂血症,同时在1个月内未服降脂药物。
1.2 治疗方法
臭氧治疗组:入选病例均执行每日治疗一次,疗程5~10次,臭氧浓度的选择范围在30~50 μg/ml(47 μg/ml)之间对照组: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2周。
1.3 对比方法 采用治疗前后对比的方法,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我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脂(TC、TCHDL-C、LDL-C),治疗前入选患者均采集空腹12 h血化验TC、TG、HDL-C、LDL-C含量;疗程结束后24 h,再次化验空腹血脂指标。同时于用药前后各测1次肝、肾功、血常规、血糖、心电图、询问并记录有无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按照卫生部1998年颁发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显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 上升≥0.26 mmol/L;有效:TC下降10%~19%,TG下降20%~390%,HDL-C上升>f 0.10~0.25 mmol/L;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臭氧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均显著下降,HDL-C明显上升;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对降低TC、TG、LDL-C的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升高HDL-C的作用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参数比较(x±s,mmol/L)
组别例数TCTGLDL-CHDL-C
臭氧治疗组治疗前306.70±0.812.81±0.724.25±0.670.92±0.12
治疗后305.02±0.922.02±0.802.96±0.810.94±0.21
对照组治疗前266.59±0.922.68±0.744.14±0.740.89±0.23
治疗后266.32±0.912.56±0.713.93±0.750.91±0.3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臭氧治疗组:30例中显效20例,以接受治疗10次者显效居多,有效者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4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15.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血脂的各项指标,而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不能在短时间服药后使血脂降低。
2.3 安全性 臭氧治疗组有2例患者自觉穿刺疼痛感,未影响治疗过程,两组治疗前后化验肝、肾功、血常规、血糖、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变化、无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 讨论
血脂是血清中脂类的总称,包括TC和游离脂肪酸。TC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已被证实。胆固醇(TC)是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主要脂质成分,以前的研究显示:在诸如三线态氧(302)、单线态(102)、超氧化物阴离子、羟基自由基(从H202和Fe2的反应中得到的)和0。的氧化剂中,只有0,能够使胆固醇3的△5,6双键断裂,并且其主要反应产物是5,6-断甾醇(5,6-secosterol)4a(14~17)[1]。有研究认为TG、LDL-C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协同作用,并支持高TG低HDLC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使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脂异常,过量的脂质沉着在动脉内膜及内膜下,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动脉壁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严重时局部斑块内膜坏死、脱落、血栓形成、血管腔堵塞[2],而富含TG的VLDL在肝脏内合成并转变成LDL,被血管内皮下的巨噬细胞摄取并经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形成泡沫细胞,参与粥样硬化的形成[2]。脂蛋白是血脂与载脂蛋白结合所形成的脂蛋白颗粒,载脂蛋白是脂蛋白颗粒外层的蛋白质部分,其功能是维持脂蛋白结构与运输脂类、调控与脂蛋白代谢有关酶的活力,以及作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配体而参与脂蛋白的代谢[3]。其中ApoAI是HDL的重要蛋白质,占HDL的80%左右,它的血清浓度可代表HDL的水平,HDL主要参与胆固醇从外周组织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并排出体外具有反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胆固醇是HDL中除磷脂外的第二大脂类,通过测定血清中HDL-C水平可间接测定血清中的HDL浓度。研究表明血清中HDL-C的含量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3],LDL的主要功能是将TCH运至外周组织,故血清LDL浓度过量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同样,血清LDL-C的水平可代表LDL的水平。因此,血清ApoAI、HDLC的含量减少和ApoBl00、LDL-C含量的增加,提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并易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可见,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原则是降血脂,抑制动脉壁摄取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血小板聚集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8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