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少数民族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第1页 |
参见附件(2578KB,2页)。
【摘要】 目的 对湘西少数民族1380妇女围绝经期的症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城镇社区和7个县农村社区1380名围绝经妇女(40~60岁),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卷调查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380名围绝经期妇女中, 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6.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6.73%。其发生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精神创伤、夫妻关系、经济收入、孕产次、月经、是否服用激素类药物等密切相关。结论 应加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围绝经妇女的保健工作,尤其是心理保健,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湘西少数民族;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416000湖南省吉首大学职工医院(张钰华);湖南龙山县妇幼保健院(唐桂兰);湖南永顺县中医院(李金兰)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 km2,人口264.5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为主。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共占总人口的72.19%。由于地处山区,有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妇女受经济困扰较多,经常要面对消费和经济的困窘,再加上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严重影响围绝经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为了解湘西州少数民族围绝经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本地区40~60岁1380名围绝经妇女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城镇社区和7个县农村社区的40~60岁的妇女共计1380例。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后的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业务骨干担任调查员,采取随机抽样法进行入户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月经史、生育情况、哺乳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内科疾病、围绝经期症状、对围绝经认识状况及围绝经保健需求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围绝经症状及绝经情况 调查的1380例妇女中,出现围绝经症状1058例,占76.73%,详见表1。未绝经者718人,已绝经者662例,包括自然绝经630例,占95.12%,手术绝经32例,占4.83%。均为停经1年以上,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6.9岁。
2.2 对围绝经期症状影响的相关因素,详见表2。
2.3 结论
经统计学处理,从表2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围绝经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上升。经χ2检验(P<0.01),各年龄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意义。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与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文盲、小学组发生率是71.26%,中学、大学组发生率依次是70.77%和80.9%。经χ2检验(P<0.01),各组之间有显著意义。且围绝经的发生率与调查对象的职业,工作环境,精神状况,夫妻关系,经济收入,孕产次,初潮年龄有相关性,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围绝经期特点及湘西少数民族妇女围绝经现状
围绝经期是妇女由生育期进入老年期的生理过渡阶段,是指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以上,年龄一般为45~55岁。围绝经期问题属于全球化的问题,目前围绝经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1]。此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等内环境改变,因而约有2/3的妇女不能实现自我调整,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症状严重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晚期出现的症状多为生殖器和泌尿道因萎缩而引起的症状,如外阴阴道干燥疼痛、性交困难、尿失禁等,这一系列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调查表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6.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6.73%,与湖南省内杨金文[2]报道的湖南湘潭地区47岁,74%相接近;而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葛静等[3]2008年报道的北京市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8.9岁,患病率50.5%。
3.2 对策
本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本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且大多数妇女受经济困难和文化程度低的困扰,妇女自我保健知识极为贫乏,表明对妇女保健的需求强烈。建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①加强对妇女健康保健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②采用围绝经期妇女讲座或学校、宣传版报、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③开展围绝经妇女保健咨询门诊,建立围绝经妇女保健卡或手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7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