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布考、辛伐他汀、阿斯匹林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108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辛伐他汀、阿斯匹林联合用药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效果。方法 普罗布考片05 g,2次/d,早、晚餐时服用;辛伐他汀片20 mg晚间顿服;100 mg,1次/d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稳定率达8516%,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三联用药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 普罗布考;辛伐他汀;阿斯匹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传染病被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脑卒中更是如此,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75%。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更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真正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缺血低灌注导致脑梗死的只占一小部分,而多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脱落导致的脑栓塞,即动脉动脉栓塞。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10年开始应用普罗布考、辛伐他汀、阿斯匹林三联药物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10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108例,均经过颈动脉彩超证实,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62±8)岁。不稳定斑块数目1~5个,单侧出现者68例,双侧出现者40例。其中因脑梗死住院者87例,脑出血住院者1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者4例。同时合并血脂异常者97例,高血压者79例,糖尿病者31例。
12 治疗方法 普罗布考片(之乐齐鲁制药)05 g/次,2次/d,早、晚餐时服用;辛伐他汀片(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20 mg晚间顿服;肠溶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德国拜尔)100 mg/次,1次/d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每月检查一次肝功能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13 检测方法 用药前后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斑块的物理特征分为三型:软斑:斑块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硬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混合斑:两种回声均有,斑块内部形态不规则。软斑和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用药后若有50%以上不稳定斑块变为硬斑,或者不稳定斑块面积缩小50%以上视为有效。
2 结果
108例患者中,92例有效,有效率达8516%。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3例,转氨酶一过性升高3例,未见肌痛、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明显提高、过敏等现象。
3 讨论
当今,在引起人类四大死亡原因的心血管疾病、肿瘤、脑血管病和老年变性病中,心脑血管病占了两个,尤其是脑血管病,已经成为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积全身动脉血管的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可能与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颈动脉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变最早累及的是动脉内膜,当斑块突入管腔时,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的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纤维可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或发生出血、溃疡、斑块脱落,造成脑梗死的发生[1],同时斑块造成的动脉管腔的部分狭窄,使狭窄远端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这利于血栓形成和上游栓子的停滞创造条件,因此斑块的形态及不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文献报道[2]作为脑梗死的参数指标,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有任一类型的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其程度与同侧脑梗死发病率并不呈正相关,而与斑块的性质有关,一般而言,硬斑由于表面钙化,较稳定,不易破裂、脱落相对发生脑梗死机会少,且症状轻;而软斑、混合斑尤其是多发性软斑,易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重要栓子来源。因此必须积极治疗不稳定斑块,使之成为硬斑,从而减少脑梗死发生率。
有研究表明[3],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普罗布考除降血脂外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消退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0年代以来,国外对他汀类的药物进行了一、二级的临床预防实验,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在降低血脂的疗效是肯定的外,还有调脂外的多向性作用,比如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作用和促进斑块稳定和抑制平滑肌增殖等,可以明显减轻动脉的狭窄程度[4]。阿司匹林能使血小板环氧合酶(即前列腺素合成酶)乙酰化,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对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对ADP或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阻抑作用;并可抑制低浓度胶原、凝血酶、抗原2抗体复合物及某些病毒、细菌所致的血小板聚集,由此预防血栓的形成。
临床中我们将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Suwanwela NC, Chutimetr A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of cervicocerebral arteries intracranial versus extracranial Neuroepidem iology, 200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1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