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中药散剂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针刺加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后进行观察。结果 治愈94例, 好转3例, 无效1例, 治愈率96%。结论 针刺结合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关键词】 针刺;中药散剂;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即中医“口眼歪斜”。多因寒冷刺激、感冒、疲劳、紧张等诱发, 究其病理, 中医认为多系患者经脉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沿面经络及其皮部, 以致经气阻滞, 经脉失养, 筋肌弛缓不收而发病。所谓“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急, 不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主症有患侧面肌板滞、麻木, 不能做皱眉、鼓腮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病侧露睛流泪, 额纹消失, 鼻唇沟平坦等。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其发病、主症皆异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则、处方也当有所不同, 不在观察之列。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 男46例, 女52例;年龄最大76岁, 最小8岁;病史最短者1 d, 最长者3个月。
1. 2 诊断要点 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第5版“面瘫”辩证篇:起病突然, 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 进餐存食于患侧。病侧额纹变浅, 眼睑闭合不全, 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期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 3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阳白向上平刺1.5寸(1寸=3.33 cm)、太阳向外平刺1.5寸、迎香透目内眦、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 健侧合谷直刺1寸;颏唇沟、人中沟偏歪者加承浆、人中浅刺。每次针刺留针30 min。
, 百拇医药
中药用全虫30 g、防风30 g、僵蚕30 g、蜈蚣10条、白附子18 g, 共为末, 温水冲服3 g/次, 2次/d。
1. 4 疗效标准 治愈:口眼歪斜症状完全消失, 颜面及颊肌均恢复正常;好转:口眼歪斜症状仍存在, 但较前明显减轻, 唯在笑时可见, 遇冷时面部不适;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98例, 无效1例, 好转3例, 治愈94例, 治愈率为96%。
2 典型病例
姓名:顾某;性别:男;年龄:40岁;初诊日期:2013年4月20日;主诉:口眼歪斜2 d, 晨起刷牙漱口时右侧口角漏水, 但因工作繁忙急于上班, 未加注意。次日发现面部向左侧歪斜, 故前来就诊。查体:患者左侧眼睑不能闭合, 左侧额纹消失, 鼻唇沟平坦, 露齿困难, 鼓腮时漏气, 舌苔薄白, 脉浮。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散邪, 化痰通络。处方:全虫30 g、防风30 g、僵蚕30 g、蜈蚣10条、白附子18 g, 共研细末, 温水冲服3 g/次, 2次/d。针灸取穴: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阳白向上平刺1.5寸、太阳向外平刺1.5寸、迎香透目内眦、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 健侧合谷直刺1寸;颏唇沟、人中沟偏歪者加承浆、人中浅刺。1次/d, 针刺留针30 min/次。经治疗10 d为1个疗程后, 患者左眼睑已能闭合, 左侧额纹出现, 口角漏水症状消失, 病情好转。共经过2个疗程治疗, 患者痊愈。
, 百拇医药
3 体会
《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病之根, 在于本虚。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是本病的病机。筋肌弛缓, 是谓大虚。古人云:“大虚不受补”, 所以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 手法宜轻, 针到即止, 刺激不宜太强。从临床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与病史以及针刺介入的时间息息相关。病史越短, 疗效越好;针刺介入越早, 患者症状恢复越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 蜈蚣“其性尤善搜风, 内治肝风萌动, 癫痫眩晕, 抽掣瘛瘲, 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 口眼喎斜, 手足麻木”。《长沙药解》云, 防风“行经络, 逐湿淫, 通关节, 止疼痛, 舒经脉, 伸筋挛, 活肢节, 起瘫痪”。《玉楸药解》云, 僵蚕“活络通经, 祛风开痹”。《开元本草》谓, 全蝎“疗诸风瘾疹, 及中风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语涩, 手足抽掣”。再加白附子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诸药合用, 共奏祛风通关, 温经起瘫之功, 配合针刺, 疗效显著。
[收稿日期:2014-04-21], 百拇医药
------
李小红 甘肃省成县人民医院针灸科;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针刺加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后进行观察。结果治愈9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愈率96%。结论针刺结合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关键词】 针刺 中药散剂 面神经麻痹
【分类号】R246.6;R277.7
面神经麻痹即中医“口眼歪斜”。多因寒冷刺激、感冒、疲劳、紧张等诱发,究其病理,中医认为多系患者经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沿面经络及其皮部,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弛缓不收而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急,不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主(李小红)
【关键词】 针刺;中药散剂;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即中医“口眼歪斜”。多因寒冷刺激、感冒、疲劳、紧张等诱发, 究其病理, 中医认为多系患者经脉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沿面经络及其皮部, 以致经气阻滞, 经脉失养, 筋肌弛缓不收而发病。所谓“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急, 不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主症有患侧面肌板滞、麻木, 不能做皱眉、鼓腮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病侧露睛流泪, 额纹消失, 鼻唇沟平坦等。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其发病、主症皆异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则、处方也当有所不同, 不在观察之列。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 男46例, 女52例;年龄最大76岁, 最小8岁;病史最短者1 d, 最长者3个月。
1. 2 诊断要点 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第5版“面瘫”辩证篇:起病突然, 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 进餐存食于患侧。病侧额纹变浅, 眼睑闭合不全, 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期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 3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阳白向上平刺1.5寸(1寸=3.33 cm)、太阳向外平刺1.5寸、迎香透目内眦、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 健侧合谷直刺1寸;颏唇沟、人中沟偏歪者加承浆、人中浅刺。每次针刺留针30 min。
, 百拇医药
中药用全虫30 g、防风30 g、僵蚕30 g、蜈蚣10条、白附子18 g, 共为末, 温水冲服3 g/次, 2次/d。
1. 4 疗效标准 治愈:口眼歪斜症状完全消失, 颜面及颊肌均恢复正常;好转:口眼歪斜症状仍存在, 但较前明显减轻, 唯在笑时可见, 遇冷时面部不适;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98例, 无效1例, 好转3例, 治愈94例, 治愈率为96%。
2 典型病例
姓名:顾某;性别:男;年龄:40岁;初诊日期:2013年4月20日;主诉:口眼歪斜2 d, 晨起刷牙漱口时右侧口角漏水, 但因工作繁忙急于上班, 未加注意。次日发现面部向左侧歪斜, 故前来就诊。查体:患者左侧眼睑不能闭合, 左侧额纹消失, 鼻唇沟平坦, 露齿困难, 鼓腮时漏气, 舌苔薄白, 脉浮。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散邪, 化痰通络。处方:全虫30 g、防风30 g、僵蚕30 g、蜈蚣10条、白附子18 g, 共研细末, 温水冲服3 g/次, 2次/d。针灸取穴: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阳白向上平刺1.5寸、太阳向外平刺1.5寸、迎香透目内眦、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 健侧合谷直刺1寸;颏唇沟、人中沟偏歪者加承浆、人中浅刺。1次/d, 针刺留针30 min/次。经治疗10 d为1个疗程后, 患者左眼睑已能闭合, 左侧额纹出现, 口角漏水症状消失, 病情好转。共经过2个疗程治疗, 患者痊愈。
, 百拇医药
3 体会
《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病之根, 在于本虚。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是本病的病机。筋肌弛缓, 是谓大虚。古人云:“大虚不受补”, 所以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 手法宜轻, 针到即止, 刺激不宜太强。从临床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与病史以及针刺介入的时间息息相关。病史越短, 疗效越好;针刺介入越早, 患者症状恢复越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 蜈蚣“其性尤善搜风, 内治肝风萌动, 癫痫眩晕, 抽掣瘛瘲, 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 口眼喎斜, 手足麻木”。《长沙药解》云, 防风“行经络, 逐湿淫, 通关节, 止疼痛, 舒经脉, 伸筋挛, 活肢节, 起瘫痪”。《玉楸药解》云, 僵蚕“活络通经, 祛风开痹”。《开元本草》谓, 全蝎“疗诸风瘾疹, 及中风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语涩, 手足抽掣”。再加白附子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诸药合用, 共奏祛风通关, 温经起瘫之功, 配合针刺, 疗效显著。
[收稿日期:2014-04-21], 百拇医药
------
李小红 甘肃省成县人民医院针灸科;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针刺加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后进行观察。结果治愈9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愈率96%。结论针刺结合中药散剂冲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关键词】 针刺 中药散剂 面神经麻痹
【分类号】R246.6;R277.7
面神经麻痹即中医“口眼歪斜”。多因寒冷刺激、感冒、疲劳、紧张等诱发,究其病理,中医认为多系患者经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沿面经络及其皮部,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弛缓不收而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急,不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主(李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