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11期
编号:12834803
浅谈“狐惑”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1期
     【摘要】 “狐惑”是一种病, 很多人不太了解, 本文将中医对此病的论述及中药治则作以介绍。

    【关键词】 狐惑;中药辨析;中药治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205

    狐惑, 病名。多因湿邪浸淫, 热毒遏郁, 甚则酝酿成慝。《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狐惑之为病, 状如伤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 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尤以咽喉及前后阴蚀烂为主证, 患者神情恍惚, 惑乱狐疑, 故以为名。治宜清热化湿, 泻火解毒。蚀于咽喉则声喝, 内服甘草泻心汤;蚀于前阴, 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 用雄黄烧烟熏[1]。

    狐惑, 是以口腔、前后二阴腐蚀溃疡, 并伴有眼疾及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 好发于年青人。临床中, 若见有口、眼、阴部三处中之二者损害同时存在, 即可确诊。本病多因湿邪浸淫, 热毒遏郁酝酿而成, 以男性为多, 女子在经期前病情多加重。本病进展缓慢, 周期发作, 有局部及全身症状。之所以名为“狐惑”, 因其病能使人神情恍惚, 惑乱狐疑, 故名。《金匮要略心典》曰:“蚀于喉为惑, 谓热淫于上, 如惑乱之气惑而生惑;蚀于阴为狐, 谓热于下, 柔害而幽隐, 如狐性之阴也。”

    局部症状以口、眼、前后二阴损害为主。眼部损害, 如白睛暴赤、热泪如汤、羞明隐涩、痛痒交作、赤膜下垂、 花翳白陷、赤丝虬脉、甚则黄液上冲、变生蟹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