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7年第26期
编号:13108027
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OCT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6期
     【摘要】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对比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 200例(200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100例(100眼)。A组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 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采用OCT扫描记录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1、4、6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1周显著增加(P<0.05);A组患者术后8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8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98.05±20.88)μm, 较术前1周的(158.05±20.65)μm明显增加(P<0.05);术后12周两组逐渐恢复正常, 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4、6、8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黄斑囊样水肿, 为4级核, 12周后逐渐消退。

    结论 对单纯性白内障患者给予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后, 前6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 第8周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提示手术安全可行。对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 只要术中维持眼压平稳, 术后效果优于超声乳化摘除术。临床可根据患者白内障核硬度选择手术类型。

    【关键词】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白内障;黄斑中心厚度;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054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均为当前治疗白内障的常见手术, 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作为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黄斑囊样水肿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 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囊样水肿发病率为0.1%~0.2%[1]。当前多通过OCT诊断术后黄斑水肿情况, 本研究纳入本院收治的200例(200眼)白内障患者给予不同手术治疗, 采用OCT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厚度改变情况, 旨在为临床白内障患者手术选择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2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单眼发病, 患者术前检查均符合白内障手术标准, 术前视力在手动/眼前~0.5, 病变程度核硬度I~Ⅳ级;排除合并高血压、高度近视、糖尿病患者及眼部手术史患者, 合并黄斑病变、青光眼、角膜病变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 根据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100例(100眼)。A组男44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75.14±2.52)岁;晶状体核硬度分级(Emery分级):Ⅳ级30例, Ⅲ级24例, Ⅱ级30例, Ⅰ级16例。B组男43例, 女57例, 平均年龄(75.85±2.88)岁;Emery分级:Ⅳ级30例, Ⅲ级24例, Ⅱ级30例, Ⅰ级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 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行表面麻醉, 麻醉成功后, 按照手术操作步骤进行手术, 术后常规用药2周。两组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 术中无并发症。

    1. 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2周, 采用蔡司公司生产的 OCT成像仪检测患者术前1周、术后1、4、6、8、12周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1、4、6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1周显著增加(P<0.05);A组患者术后8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8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98.05±20.88)μm, 较术前1周的(158.05±20.65)μm明显增加(P<0.05);术后12周两组逐渐恢复正常, 与术前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4、6、8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視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黄斑囊样水肿, 为4级核, 12周后逐渐消退。

    3 讨论

    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 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2]。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黄斑囊肿是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之一, 以往白内障术后黄斑样水肿可以根据眼底荧光造影进行判定, 但缺乏客观定量指标[3]。

    OCT为一种具有无创伤、可重复及非接触性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用于术后黄班区术中诊断, 可清晰的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外观和内部结构情况, 对于视网膜渗出、水肿以及出血情况和程度均可全面掌握[4]。此外, OCT还可以定量分析活体视网膜厚度的改变, 反应术后视网膜改变的过程。黄斑是视力的敏感区, 若黄斑区发生任何病变, 也会直接导致视物色暗、变形和视力下降等情况[5]。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为治疗白内障常见手术方式, 术中可以很好的稳定前房, 对眼压的影响不大, 但超声能量对眼内组织有一定损伤[6]。其造成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主要原因为术后的炎症反应, 白内障核越硬, 术中应用能量越大, 炎症反应越重, 也更易出现术后囊样水肿。本研究中, 术前3 d即给予眼局部应用抗炎药物, 术后常规局部抗炎治疗, 故炎症反应控制好, 仅有1例术后黄斑囊样水肿, 且于12周后恢复正常。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术眼压波动加大, 术中容易出现一过性的前房塌陷[7-9], 易引起术后黄斑水肿, 因此, 本研究在术中娩出晶体核时, 使用带灌注的晶体圈匙, 在核娩出的瞬间, 持续前房内灌注, 维持稳定的眼内压力, 注吸皮质时从侧切口操作, 减少眼压波动, 从而减少了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 较超声乳化摘除术有更大优势[10]。, 百拇医药(张爽)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