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5期
编号:13322960
夹板固定在小儿手、脚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5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在小儿手、脚部静脉输液中夹板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进行静脉输液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6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夹板固定方法, 实验组患儿使用改良夹板固定方法, 比较两组患儿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实验组患儿药液渗漏、针头滑脱、软管交叉、手指麻痹、固定处损伤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1.7%、0、0、1.7%,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11.7%、11.7%、6.7%、1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输液舒适度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夹板固定方法在小儿手、脚部静脉输液中的合理、改良应用, 可减少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保证输液的舒适度, 从而确保输液质量, 提高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 夹板固定;小儿;静脉输液;脚部输液;手部输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108

    使用不同的夹板固定方法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固定效果及患儿输液舒适度[1]。本文分析在小儿手、脚部静脉输液中夹板固定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进行静脉输液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60例。对照组患儿男34例, 女26例;年龄最小3个月, 最大10岁, 平均年龄(4.8±1.8)岁;手部静脉输液17例, 脚部静脉输液43例。实验组患儿男26例, 女34例;年龄最小5个月, 最大9岁, 平均年龄(4.5±1.5)岁;手部静脉输液19例, 脚部静脉输液4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儿采用传统夹板固定方法, 具体为:①手部夹板固定方法:将夹板放到整个手和尺桡骨近腕关节部位, 同时夹板前后两端分别粘1条胶布起到固定作用, 向下到4指的首个关节处, 使用胶布进行硬纸板的粘贴, 朝着关节做缠绕处理, 一直缠绕到腕關节。胶布粘贴硬纸板的同时朝着手腕处缠绕, 保证静脉输液针软管、胶布垂直在腕关节上方。②脚部夹板固定方法:选择好静脉血管, 常规做消毒穿刺后用一块小夹板看准针头位置进行固定。

    1. 2. 2 实验组 患儿采用改良夹板固定方法, 具体为:①手部改良夹板固定法:将小夹板放在患儿手掌中, 确保可以起到固定手掌、腕关节的作用, 保证患儿手指可以握住夹板, 同时还可以小幅度的做屈伸运动;于夹板桡尺骨端、手掌端分别横着粘1条胶布, 从紧靠着手掌端下直到掌指关节上缘, 除拇指之外, 其他4个掌骨都用胶布固定, 无需固定手指。靠着桡尺骨端上到腕关节的2~3 cm处, 使用胶布粘贴硬纸板, 朝着手腕处进行缠绕, 同时将静脉输液针软管向下弯, 使其构成一个开口朝下的“U”字形, 一侧固定于腕关节上方, 另一侧固定于小夹板外侧。②脚部改良夹板固定方法:先将压脉带系在患儿踝关节上方, 便于选择即将要穿刺的静脉血管, 若是选择足背朝内侧血管, 采用后外侧固定法。使用1块较为柔软的小夹板放在脚跟后方, 上方到踝关节上约6 cm位置, 下方与脚尖齐平或者稍长些, 2块小板放到裤管的外侧, 于踝关节上方使用绷带加以固定。之后将袜子脱到脚尖下1/3部位, 小夹板同时放到袜子外面, 可有效保护皮肤。之后用绷带连同袜子一起固定在2块小夹板下方, 由于脚后方小夹板顶住脚后跟, 上、下绑定, 脚背便会相应的绷直, 足背静脉网彻底显露。继而常规消毒、穿刺、固定针头。另外若是选择足背朝外侧的静脉穿刺, 则选择后、内侧位固定方法, 与上述基本一致, 较软的一块夹板固定在脚丫后方、顶住脚跟, 另一块夹板放在踝关节内侧, 绷带固定方法相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药液渗漏、针头滑脱、软管交叉、手指麻痹、固定处损伤)及舒适度。舒适度判定标准[2]:分成舒适、较舒适、不舒适3类, 舒适:手部无不适, 没有情绪变化, 可配合输液, 并顺利完成输液;较舒适:存在稍有不适的主诉, 并有一定的情绪变化, 配合输液较被动, 但依然顺利完成输液;不舒适:存在手部不适情况, 患儿情绪变化激烈, 不配合甚至拒绝输液, 输液无法顺利进行。舒适度=舒适率+较舒适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输液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儿药液渗漏、针头滑脱、软管交叉、手指麻痹、固定处损伤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1.7%、0、0、1.7%,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11.7%、11.7%、6.7%、1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儿输液舒适度比较 实验组患儿输液舒适度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脚部输液是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种操作, 因为患儿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 会对静脉输液有一定的恐惧感, 或者因哭闹而无法配合, 因此穿刺完成后, 为了确保治疗顺利, 临床常辅以夹板固定的方法[3-6]。

    本研究中, 两组患儿采用两种不同的夹板固定方法, 穿刺完成后, 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夹板固定方法, 手部放平, 放到夹板上, 这时腕关节并没有被固定住, 而脚部仅结合以针头位置进行夹板固定, 也并没有被良好固定, 因此极易发生较激烈的活动, 从而加大脱落、肿胀发生率;而实验组患儿使用改良夹板固定法, 手部主要强调进行腕关节的固定, 脚部强调对踝关节的固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儿的活动度, 减轻由于大幅度活动造成的针头于血管内摆动问题, 减少针头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 从而降低液体外渗、针头滑脱风险发生率[7-10]。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儿药液渗漏、针头滑脱、软管交叉、手指麻痹、固定处损伤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夹板固定方法的应用确实能够减少各项风险事件发生。, http://www.100md.com(邹翠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