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评价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压痛指数、握力、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7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 P<0.05)。观察组患者压痛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握力大于对照组, 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中医针灸;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8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指滑膜衬里细胞大量增生、间质细胞大量浸润、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发生破坏。临床上主要以多关节性、对称性和侵袭性的手、足小关节慢性炎症性滑膜炎为突出表现, 常累及关节外器官, 且预后不好, 可发生关节畸形及相关关节功能失常。据相关研究显示[1],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程第一年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可以大致判定其预后情况, 对临床指导用药具有一定的意义。现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针灸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6例;年龄35~67岁, 平均年龄(49.73±12.16)岁;发病时间1~9年, 平均发病时间(5.28±1.25)年。观察组中男30例, 女45例;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49.62±12.36)岁;发病时间1~10年, 平均发病时间(5.49±1.5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且排除心肺肾等其他器官的病变,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 本院伦理小组批准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措施, 即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如吲哚美辛25 mg/次, 3次/d,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措施。中医针灸取穴分为整体取穴和局部取穴2条路径, 整体取穴宜取督脉经、膀胱经、肝俞、肾俞、脾俞以及命门穴等, 目的在于调和气血、益肾温阳;而局部取穴则根据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累计部位进行取穴, 腕关节宜取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等, 指关节宜取八邪穴, 趾关节宜取八风穴等, 取穴后均应以温针治疗为主, 以捻转、提插等法进行针刺。1次/d, 40 min/次, 30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压痛指数、握力、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压痛明显减轻, 握力明显增加、关节肿胀、晨僵情况得到缓解;有效:压痛减轻, 握力增加、关节肿胀、晨僵情况有所缓解;无效:压痛无减轻, 握力无增加、关节肿胀、晨僵情况未得到缓解。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2例, 有效51例, 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9例, 有效30例, 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7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压痛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握力大于对照组, 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尚不能明确, 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性激素有密切关系[2], 临床常使用抗风湿药物进行治疗, 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治疗该疾病的新疗法, 如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且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甚至痊愈[3]。
近年来, 临床上有越来越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中医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4]。针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穴位, 运用捻转和提插的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指将燃烧的艾条熏灼穴位, 利用热来刺激穴位,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5]。针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 是基于中医和传统产生的宝贵医术。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范畴内属于痹症, 是指气血阻滞不通, 风寒湿入侵, 机体正气不足, 久之造成关节犯热蕴之毒, 湿浊之毒, 瘀血与热蕴湿浊相互作用导致类风湿关节炎[6]。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解毒、祛风、除湿为主, 针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四肢经络作用, 故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7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 P<0.05)。观察组患者压痛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握力大于对照组, 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 在抗风湿药物治疗措施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提高, 且预后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类风湿关节炎在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志功, 武平, 熊燕, 等.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及应用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45):82-83, 86.
[2] 白玉, 熊燕, 王丹, 等.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及临床疗效. 西部中医药, 2018, 31(8):96-98.
[3] 欧敏, 朱艳.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7):1356-1358.
[4] 丁沙沙, 洪寿海, 赵雪, 等. 基于下丘腦-垂体-肾上腺轴的针灸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11):2456-2460.
[5] 李慧云, 郭刚, 李小佼, 等. 针灸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17, 35(3):124-127.
[6] 于莹, 张功, 黄海量, 等. 针药并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选穴用药规律分析. 江苏中医药, 2016, 48(1):73-75.
[收稿日期:2018-11-23], 百拇医药(裘妍 王东)
【关键词】 中医针灸;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8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指滑膜衬里细胞大量增生、间质细胞大量浸润、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发生破坏。临床上主要以多关节性、对称性和侵袭性的手、足小关节慢性炎症性滑膜炎为突出表现, 常累及关节外器官, 且预后不好, 可发生关节畸形及相关关节功能失常。据相关研究显示[1],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程第一年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可以大致判定其预后情况, 对临床指导用药具有一定的意义。现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针灸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6例;年龄35~67岁, 平均年龄(49.73±12.16)岁;发病时间1~9年, 平均发病时间(5.28±1.25)年。观察组中男30例, 女45例;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49.62±12.36)岁;发病时间1~10年, 平均发病时间(5.49±1.5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且排除心肺肾等其他器官的病变,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 本院伦理小组批准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措施, 即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如吲哚美辛25 mg/次, 3次/d,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措施。中医针灸取穴分为整体取穴和局部取穴2条路径, 整体取穴宜取督脉经、膀胱经、肝俞、肾俞、脾俞以及命门穴等, 目的在于调和气血、益肾温阳;而局部取穴则根据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累计部位进行取穴, 腕关节宜取阳谷穴、阳池穴、阳溪穴等, 指关节宜取八邪穴, 趾关节宜取八风穴等, 取穴后均应以温针治疗为主, 以捻转、提插等法进行针刺。1次/d, 40 min/次, 30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压痛指数、握力、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压痛明显减轻, 握力明显增加、关节肿胀、晨僵情况得到缓解;有效:压痛减轻, 握力增加、关节肿胀、晨僵情况有所缓解;无效:压痛无减轻, 握力无增加、关节肿胀、晨僵情况未得到缓解。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2例, 有效51例, 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9例, 有效30例, 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7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压痛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握力大于对照组, 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尚不能明确, 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性激素有密切关系[2], 临床常使用抗风湿药物进行治疗, 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治疗该疾病的新疗法, 如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且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甚至痊愈[3]。
近年来, 临床上有越来越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中医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4]。针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穴位, 运用捻转和提插的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指将燃烧的艾条熏灼穴位, 利用热来刺激穴位,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5]。针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 是基于中医和传统产生的宝贵医术。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范畴内属于痹症, 是指气血阻滞不通, 风寒湿入侵, 机体正气不足, 久之造成关节犯热蕴之毒, 湿浊之毒, 瘀血与热蕴湿浊相互作用导致类风湿关节炎[6]。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解毒、祛风、除湿为主, 针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四肢经络作用, 故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7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39/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 P<0.05)。观察组患者压痛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握力大于对照组, 关节肿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 在抗风湿药物治疗措施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提高, 且预后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类风湿关节炎在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志功, 武平, 熊燕, 等.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及应用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45):82-83, 86.
[2] 白玉, 熊燕, 王丹, 等.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及临床疗效. 西部中医药, 2018, 31(8):96-98.
[3] 欧敏, 朱艳.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7):1356-1358.
[4] 丁沙沙, 洪寿海, 赵雪, 等. 基于下丘腦-垂体-肾上腺轴的针灸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11):2456-2460.
[5] 李慧云, 郭刚, 李小佼, 等. 针灸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17, 35(3):124-127.
[6] 于莹, 张功, 黄海量, 等. 针药并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选穴用药规律分析. 江苏中医药, 2016, 48(1):73-75.
[收稿日期:2018-11-23], 百拇医药(裘妍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