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17期
编号:13371344
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7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 150例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 利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情况。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50.3±2.6)、(53.8±4.3)分, 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0.9±3.1)、(53.3±3.2)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8.2±2.8)、(36.7±3.4)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3.6±3.5)、(46.4±2.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负性情绪, 具有一定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 护理干预;手术室非全身麻醉;负性情绪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103

    手术是一种在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 会破坏身体组织的完整性, 是一种损伤性操作, 对患者心理及情绪会产生一定损害, 同时将严重影响患者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正常指标, 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耐受力与抵抗力, 增加手术风险[1-3]。在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为其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实施护理干预, 可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恐惧及焦虑心理, 提升手术质量。特别是非全身麻醉患者, 手术过程中意识清醒, 比较容易出现无助感、焦虑感及恐惧感, 所以, 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负性情绪, 提升手术安全度[4-6]。本文对2017年2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75例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150例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 利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5例。观察组男38例, 女37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4.3±6.1)岁。对照组男36例, 女39例;年龄25~

    54岁, 平均年龄(45.2±6.8)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 具体内容:术前探访及注意事项告知, 术中保证患者静脉安全及使用无菌物品, 术后辅助患者回病房及对接护理用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环境、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环境干预 在患者实施手术前一小时做好环境护理, 室内调整至手术室温度与湿度, 在手术过程中降低器械碰撞次数, 不使用的仪器尽早关闭, 减少人员在手术室进出次数, 在手术过程中不要谈与手术无关事宜, 更加禁止在手术过程中探讨患者病情。

    1. 2. 2 心理干预 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情况, 并进行疏导工作。找寻患者家属协助, 指导患者家属与病人勤沟通、多交流, 以此减缓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依照患者个人情况对其讲解麻醉与手术过程的相关健康知识, 可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为其讲解手术室环境, 也可通过视频等方式使其降低对手术室的紧张感。在手术进行时, 多与患者交流, 除语言交流外还要注意行为交流, 例如在患者疼痛时为其拭去汗水, 在患者紧张时轻抚背部及紧握双手等行为, 会提升患者安全感。

    1. 2. 3 生理干预 在进行手术前, 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渐进放松技术的训练, 30 min/次, 3~5次/d。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喜好为其进行音乐播放, 30 min/次, 3~5次/d。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指导患者排除杂念、闭目养神, 使其降低紧张状态。

    1. 2. 4 术后护理干预 在手术结束后, 使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清理手术中残留的血迹, 注意隐私部位的保护, 回病房过程中注意引流管、切口等保护事项, 预防因磕碰产生振动为患者带来震痛, 同时及时通知患者家属手术情况, 术后注意事项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情况。负性情绪包括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 采用SAS以及SDS评定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 分数越高示负性情绪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0.3±2.6)、(53.8±4.3)分, 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0.9±3.1)、(53.3±3.2)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8.2±2.8)、(36.7±3.4)分, 低于对照组的(43.6±3.5)、(46.4±2.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患者时采用的一种常性治疗手段, 因其操作过程对患者身体组织具有一定伤害性, 因此, 在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焦虑、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手术会激发非特异性心理及生理反应, 特别是对于非全身麻醉患者, 反应尤其明显, 乃至影响患者病情。因此, 为确保手术质量与临床疗效, 必须降低或清除非全身麻醉患者在手术阶段的负性情绪。

    护理干预具有综合性及整体性特质, 为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 从而定制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及主动性护理方案。在进行护理干预时, 应以患者为核心, 全方位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同时, 为患者讲解病情健康知识, 进而帮助患者降低痛苦感[7-9]。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及生理负性状态。在护理干预过程中, 环境干预可改善患者休息环境, 对患者恢复情绪有帮助作用, 效果显著。多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 减少恐惧感, 建立乐观心态与康复信心。而心理上的疏导可有效消除患者心理紧张、焦虑等心态, 从而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产生过激举动, 影响手术质量。在手术过程中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会转移患者注意力, 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过度关注手术操作而产生痛感增强、心理恐惧等状态[10-12]。术中对患者进行语言及非语言干预, 可给予患者一定安全感, 帮助患者减少不良情绪。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及时处理, 减少不良情况发生。手术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生活方面、饮食方面有效指导, 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术后注意事項[13]。本次探究对非全身麻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负性情绪能够有效改善。, http://www.100md.com(关静微)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