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22期
编号:13415416
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 探究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15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25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20例), 另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60例)。分析其心电图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比较四组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情况。结果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90.0%(18/20), 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72.0%(18/25), 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40.0%(6/15), 对照组受检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0(0/60);三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均高于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 慢性肺源性疾病容易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 心电图是最直观的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电图往往呈现异常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电图P波高尖, 表明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诊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P波电轴;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发病率极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该疾病的特点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知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当前社会吸烟人群数量逐渐增加, 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也有一定的上升趋势[1]。一旦患病, 最直接累及的脏器为肺脏, 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该疾病通常还会累及心脏, 引起肺源性心脏病, 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在临床上对于该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为口服药物等[2], 治疗过程中患者常会发生各种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 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均造成严重的损害[3]。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护理过于形式化, 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干预效果较差。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很多争议, 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简便快捷, 价格也比较低, 患者及家属接受度及配合度较高。本研究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电图表现, 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15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25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20例), 另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60例), 探究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15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25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20例), 另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60例)。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中男5例, 女10例;年龄43~65岁, 平均年龄(49.9±5.1)岁。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中男16例, 女9例;年龄40~65岁, 平均年龄(48.9±5.4)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中男10例, 女10例;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49.5±5.2)岁。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49.0±5.4)岁。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精神病患者、神经官能症患者、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疑似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有恶性疾病患者;孕妇、哺乳妇女、近期有妊娠要求者;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 3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 根据肺功能情况,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对三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 分析所有受检者心电图表现, 对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心电图P波变化情况。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四组受检者P波高尖发生情况。P波高尖判定标准:正常窦性P波振幅为0.05~0.25 mV, 若某些导联P波振幅>0.25 mV, 则判定为P波振幅增高。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90.0%(18/20), 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72.0%(18/25), 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40.0%(6/15), 对照组受检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0(0/60);三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均高于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环境日益恶化, 再加上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抵抗力降低, 更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而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在疾病发病时伴有呼吸衰竭, 或者其他身体功能受影响的危重现象。作为危重病症的一种常见类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5], 有较高的死亡率。且由于目前普通肺炎患者多因各种原因不及时就医或者自行服用药物, 导致治疗不得当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这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死率高的原因之一。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6]。此类疾病临床上的首发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热、意识障碍等, 而咳嗽、咳痰则常常被忽略, 这是因为老年人咳嗽反射减弱, 症状表现不明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由于此类疾病发生时肺组织、胸廓、肺血管等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肺血管阻力增加, 肺动脉压力增高, 长期持续这类状态会导致右心室扩张或肥厚, 右心房增大, 此时心电图明显异常。本研究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90.0%(18/20), 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72.0%(18/25), 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40.0%(6/15), 对照组受检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为0(0/60)。无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大小, 心电图多多少少都会有异常表现, 尤其是P波变化明显。三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組患者心电图P波高尖发生率均高于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的变化可以明确而直观地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脏疾病的关系, 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在本项研究中仍然存在样本数量较少、研究不够透彻等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 本院会再继续进行大样本详细分析, 争取进一步深入探究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发病率极高。在临床上, 慢性肺源性疾病容易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 心电图是最直观的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电图往往呈现异常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电图P波高尖, 表明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诊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汤建民, 袁义强, 董建增. 体表心电图P波极性改变对典型心房扑动射频消融结果的评估价值.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4, 20(11):690-692.

    [2] 张二明, 程显声, 姚震, 等. 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2例生存因素前瞻性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9):543-544.

    [3] 马骏, 徐琳, 李叶阔, 等.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V1导联P波终末电势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26(9):72-76.

    [4] 张亮. 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V1导联P波终末电势改变的临床分析. 重庆医学, 2006, 35(17):1583-1584.

    [5] 胡钦, 毛国顺, 祝匡明. P波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临床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11):1625-1627.

    [6] 刘小琼, 杨金云, 钟美佐. 老年肺心病患者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改变的临床意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7, 16(6):358-359.

    [收稿日期:2019-01-17], 百拇医药(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