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环孢素,氯喹,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季蓉 石国勋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自身抗体介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作用、血管生成及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风湿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 患者血小板减少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 包括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是继发的合并症,目前对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尚无统一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机制为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受风湿免疫性疾病类型的影响, 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出血状况来看, 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有极大不同[1]。因此, 对此类疾病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本研究对本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 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 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5 例, 干燥综合征20 例,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7 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5 例, 系统性血管炎3 例。
1.2 方法 对20 例患者给予常规激素治疗, 如给予0.5~1.0 mg/(kg·d)泼尼松联合400 mg/d 羟氯喹;对25 例轻中度患者给予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效果不佳时, 加用0.5~1.0 mg/(kg·d)环孢素A 控制病情;对15 例重度血小板减小患者给予羟氯喹、甲基泼尼松龙联合3~5 d 的0.4 g/(kg·d)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60 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 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指标, 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 在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者最为常见, 分别占41.7%、33.3%, 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口腔及眼部出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