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40检测LVD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2)
第1页 |
参见附件(2002KB,3页)。
2.2 胃癌边缘区LVD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表2显示,低分化组肿瘤边缘LVD均值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LVD在淋巴结转移组肿瘤边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T12与PT34,III期与IIIIV期分别比较,LV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众所周之,肿瘤细胞侵袭淋巴管并发生淋巴道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检测淋巴管密度是评估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数。在石蜡切片缺乏有效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时,只能根据常规的HE染色鉴别。D240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新的特异性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对血管不着色。因此,应用D240免疫染色比HE染色可显著提高肿瘤淋巴管侵袭的检出率,并能清楚地区别原发性肿瘤中淋巴管内的瘤栓[35,913]。免疫组化检测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现D240表达的淋巴管侵袭比HE染色高22%以上[4]。Sako等[5]研究显示,131例早期胃癌中,D240检测发现淋巴管侵袭的阳性率11.5%,高于HE染色时的7.6%。Yonemura 等[6]报告,在78例胃癌中,HE染色淋巴管侵袭阳性率27%显著低于D240染色的44%,D240诊断淋巴结转移敏感度89%,显著高于HE染色的41%,提示D240有助于常规评估胃癌淋巴管侵袭。
表1
胃癌与正常胃组织中LVD比较
分组例数LVD(s)P值
正常胃组织526.58±3.87
肿瘤边缘区*5219.90±10.13<0.05
肿瘤中心区*5216.44±9.62<0.05
注:F=35.484
表2
胃癌边缘LVD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
参数例数胃癌边缘区LVD(x±s)t值P值
分化程度
高中分化2315.7±5.93.0242
低分化2923.2±11.62.8302<0.05
浸润深度
pT121418.8±10.10.4688
PT343820.3±10.30.4725>0.5
PTNM分期
I+II1719.6±9.71.1486
III+IV3521.0±10.31.1602>0.10
淋巴结转移
转移3721.9±10.82.3670
无转移1514.9±5.93.0023<0.05
注:t’检验
关于肿瘤淋巴管的形态特点与分布。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管内皮细胞之间具有较大间隙,基膜不完整或缺如,由于淋巴管锚丝牵拉,淋巴管呈扩张状态。肿瘤中淋巴管的形态与正常组织的淋巴管明显不同。Padera等[7]在鼠肿瘤模型中证实,肿瘤内淋巴管因挤压而呈闭塞状,为无功能性淋巴管,只有肿瘤边缘存在功能性淋巴管,肿瘤是依靠这些功能性淋巴管发生淋巴结转移。研究显示,D240阳性淋巴管主要位于正常胃黏膜深层,黏膜肌层的淋巴管密度最高[4]。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胃组织D240阳性淋巴管多位于黏膜深层、黏膜肌及黏膜下,呈扩张状,壁薄而无平滑肌;浅表黏膜也可有少量淋巴管,通常认为胃肠黏膜浅层无淋巴管这是个新发现,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胃癌组织边缘可见大量D240阳性淋巴管,呈扩张状,内可见癌栓,而肿瘤内通常呈细小腔隙或闭锁的条索状。
有关肿瘤LVD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多数研究证明,淋巴管是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必经通道,高LVD可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Miyahara等[3]研究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肿瘤组织LVD 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与OSCC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Fan等[9]发现,结直肠癌肿瘤周围组织LVD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并与分化程度、Dukes 分期、淋巴结、肝、肺转移和生存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部位以及肿瘤大小、大体和组织分型无关。Saad等[10]发现,98%的结直肠癌组织内存在新生淋巴管,这些新生的微淋巴管密度与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且D240所标记的LVD与肿瘤的脉管侵犯、淋巴结和肝转移有关,他们认为肿瘤性淋巴管的生成可能与肿瘤性血管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机制,LVD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指标。Aishima等[11]报告,低分化胆管癌肿瘤边缘与周围区的LVD明显高于肿瘤中央,并且肿瘤边缘(63%)与周围区(79%)的淋巴管侵袭高于肿瘤中央(27%)。Choi 等[12]检测29例浸润性乳腺癌发现,D240检测的LVD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有人[13]检测80例淋巴结无转移胃癌的微转移灶,HE显示淋巴管侵袭率为11.3%,而D240是23.8%,淋巴管侵袭者微转移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袭者;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的微转移灶发生率与淋巴管侵袭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肿瘤边缘及内的LVD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低分化组肿瘤内LVD较高中分化组显著增高(P<0.05),淋巴结转移组LVD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表明胃癌LVD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不良预后因素有关。
目前,大量研究认为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调控与VEGF、COX2有关[8,9,1114]。Duff等报道,VEGFC与VEGFD在侵袭的结直肠癌边缘表达平衡,可加速肿瘤内淋巴管形成或活化原来的淋巴管,促进淋巴道转移[8]。结直肠癌VEGFC蛋白与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肿瘤内组织VEGFC表达与肿瘤周围组织的LVD 明显有关[9]。定量PCR与图像细胞计定量分析显示乳腺癌内VEGFC和VEGFD表达与D240之间密切相关,而与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无关,提示VEGFC和VEGFD在淋巴管形成过程中起作用[12]。在59例胃癌中,发现VEGFC过表达与LVD增高明显相关,表明VEGFC对胃癌的淋巴管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1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0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