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非根治性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远期疗效及其对性激素的影响(2)
第1页 |
参见附件(2033KB,3页)。
1.5 疗效维持判定 症状完全缓解后复发或好转后再次加重,超声提示盆腔病灶复发为疗效终止。观察随访1年后疗效维持的有效率。
1.6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于治疗后随访1年,①观察用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疗效维持率;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3、6个月及停药后3、6个月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 FSH、LH、E2、P、PRL水平,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内性激素的变化情况,了解长期服用米非司酮对激素水平的影响;③用药前、用药3、6个月及停药后3、6个月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盆腔内异症病灶,进而评价用药的安全性。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 。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后2个月停经,服药1个月内有月经来潮50例;停药后1个月左右月经恢复正常。服药6个月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5%,见表1。
表1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例,%)
时间完全缓解好转无效有效率(%)
服药3个月125(62.5)54(27.0)21(10.5)89.5
服药6个月167(83.5)24(12.0)9(4.5)95.5
2.2 停药后疗效观察 所有治疗有效患者 191 例,中停药后6个月内共复发6例,其中3个月内复发3例,6个月内复发2例,12个月内复发10例,治疗后 1 年内疗效维持较好,症状再次加重和复发的例数为27例,约占 14.14%。
阴道B超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疗程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维持在 (4.5 ±0.47)mm 。6个月(5.7±0.53)mm,停药后3个月月经第5天(5.8±0.39)mm。停药后6个月(5.4 ±0.61)mm 。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 口服米非司酮后,血清E2水平降至卵泡中期水平,FSH、PRL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血 P水平比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LH稍高(P>0.05),见表2。
表2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激素变化(x±s)
E2(ng/L)P(μg/L)LH(U/L)FSH(U/L)PRL(μg/L)
治疗前29.7±15.81.07±0.57.9±3.68.7±3.512.3±4.2
治疗3个月28.3±11.20.49±0.14*9.3±2.38.3±3.114.1±2.4
治疗6个月22.6±12.00.39±0.12*9.7±2.18.2±2.813.8±1.9
停药3个月25.6±13.51.28±0.457.2±2.59.0±2.412.0±3.5
停药6个月30.1±14.21.11±0.368.0±1.28.4±3.812.7±4.9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 所有服用 Ru486者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治疗中有18例患者出现潮热、多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皮疹的患者3例,胃肠道反应12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通过保守性手术只能去除肉眼能辨认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而病灶与周围组织形成严重粘连或腹膜下的病变及显微镜下才可见的微小病灶,腹腔镜术中往往无法辨认或不便处理而被残留,一旦受到激素的影响可继续增殖而导致复发。同时,手术治疗不能改变子宫内膜异位复发的病理生理基础。米非司酮是化学合成的甾体类药物,它能够与孕激素受体(PR)结合,阻断孕激素的作用,其与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是孕激素的5~10倍[2],通过直接或间接破坏子宫内膜的发育和增生等改变,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并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以拮抗雌激素,影响内膜增生。近年来临床研究米非司酮用于治疗 EMS较多,从口服米非司酮5、10、25、50、100 mg/d,疗程3~6个月都有研究,各个剂量都能缓解EMS患者痛经,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大[3]。国内研究米非司酮多用于预防EMS病灶清除术后复发,术后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0 mg或 25 mg,连续服用3~6个月,术后 2~3年复发率与服用内美通、丹那唑和戈舍瑞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本研究通过应用米非司酮每天25 mg口服,连续3个月,基本上使卵巢激素水平降到卵泡初级水平,服药后停经的时间与患者服药前激素水平有关,服药后第1个月50例有阴道流血者,多数为月经中期手术者,考虑为雌激素水平偏高所致,服药后2个月所有患者均停经。治疗3个月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服药第四个月米非司酮改为12.5 mg,无出现阴道流血。治疗6个月时,已基本达到最佳疗效,临床总有效率为 95.5%。治疗中有18例患者出现潮热、多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皮疹的患者3例,胃肠道反应12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率少于有关雌孕激素或丹那唑等药物的相关文献报道,患者均能坚持全程服用。
米非司酮可作用于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及血管相关因子,进而影响内膜血管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同时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水平出现异常变化,最终影响子宫内膜的增生过程,促使子宫体腔以外的内膜萎缩而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5]。本研究治疗1~2个月期间患者全部闭经,血孕激素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LH稍升高,雌激素水平降至卵泡中期水平,FSH水平稍有下降,血清PRL水平无明显变化,停药6个月内仅有6例复发,治疗后年1年疗效维持情况与国内外报告基本相同,停药后30~50 d患者月经恢复,停药后3个月血清 FSH、LH、E2和P水平恢复用药前正常水平,随访至1年时无异常变化,亦无临床不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