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2期
编号:11983064
角膜内皮炎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角膜内皮炎自1982年由Khodadoust和Attarzadeh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病我国首先由孙秉基于1989年报告进行分类[1]。此类病近年逐渐受人们的重视,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有关。本院自1999年至今开始采用皮质类固醇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伴眼压升高者加用降眼压药物治疗,临床观察共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本院1999年1月至2009年4月确诊为角膜内皮炎的病例共38例(38眼)。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8~61岁,平均47.6岁,患病时间最短3 d,最长12 d,平均5.8 d,均单眼发病,既往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者10例,有虹膜睫状体炎者3例,首次发病25例。伴眼压升高者8例,眼压在26.56~35.76 mm Hg,视力<0.1者8例,视力0.1~0.3者25例,视力>0.3者5例,临床表现患者轻度畏光,异物感、混合性充血,角膜中央或旁中央,病灶区水肿,可见微囊性水泡,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内皮层混浊、粗糙;角膜后可见羊脂状或色素样沉着物,角膜后沉着物(KP)分布在角膜正中或混浊较重部位,大部份患者前房反应轻微,少数患眼可有严重的虹膜睫体炎,部份患眼急性期常伴有眼压升高,但一般≤36 mm Hg,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反应灵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3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