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3期 > 正文
编号:11977025
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牛卯安 冯秀清 张学文
第1页

    参见附件(1509KB,2页)。

     【摘要】目的评价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428例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依据单纯肌间沟臂丛与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阻滞分为肌间沟组、肌间沟加颈浅丛组即复合组;肌间沟组198例, 复合组230例;观察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复合组225例达到完全无痛,3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2例失败优良率>99%,肌间沟组8例无痛,189例例切口疼痛需加局麻,1例失败,优良率>99%。结论 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独肌间沟臂丛阻滞,是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手术

    锁骨骨折、肩关节损伤、肱骨上段手术在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很难阻滞完善,2005年起受颈丛、臂丛神经支配体表分布的启发,施行上述部位手术时采用肌间沟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上术部位手术病例428例,根据单纯肌间沟和肌间沟复合颈浅丛分为为两组,单纯肌间沟组198例,肌间沟加颈浅丛组即复合组230例。其中男性312例,女性116例 ,年龄14~88岁,70岁以上59例,体重28~105㎏。ASAⅠ~Ⅱ级。高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阻塞性肺部疾患、肺气肿、糖尿病及脏器功能退行性变等并发症。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手术分类无显著差异。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除治疗并发疾病用药,不用术前药。

    肌间沟组:患者用2%利多卡因15~20 ml加1%罗哌卡因或0.75%布比卡因1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30~40 ml,在C6水平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药30~40 ml,小儿及体重小者酌情减量。

    复合组:局麻药用2%利多卡因15~20 ml加1%罗哌卡因或0.75%布比卡因1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30~40 ml,在C6水平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药30~40 ml。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C4横突处穿刺至阔筋膜下放射状阻滞颈浅神经丛的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注上述麻药10 ml。

    1.3麻醉效果观察及评价优:手术时患者无疼痛。良:需行切口部位阻滞,使用辅助药。差:疼痛难忍改全麻。

    2结果

    两组患者达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使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但用药目的有所不同,肌间沟组组用药目的是镇静镇痛,而复合组组用药目的主要是降低清醒患者的紧张和应激反应,芬太尼用药量不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

    组别例数优良差芬太尼用量(mg)

    肌间沟组19881891*0.15±0.05**

    复合组23022532*0.1±0.05**

    注:*是麻醉操作失误致阻滞不全属麻醉失败病例,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肌间沟组使用目的是提高镇痛完善麻醉,复合组主要是降低清醒患者的应激

    3讨论

    臂丛的组成由C5~T1神经根组成支配上肢的感觉运动,而颈部上胸部锁骨区、肩部皮肤由颈浅丛支配呈披肩状,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施行锁骨、肩关节、肱骨上段手术时,切口区皮肤往往不能阻滞需要行局部浸润麻醉。复合组同时阻滞了颈浅丛,绝大多数病例手术时无痛,减少了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降低了因麻醉性镇痛药而产生副作用的风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0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