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4期 > 正文
编号:11976684
泌尿系统结石MSCT\MRU成像的对比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王 煜 孙景金
第1页

    参见附件(3056KB,4页)。

     表2

    扫描参数

    参数TR(ms)TE(ms)FOV(mm)矩阵层厚mmNEX扫描时间(s)

    单层块采集扫描4500980350 512×333 60 1 4.5

    薄层采集扫描1800654 250 256×256123:38

    MRI常规扫描1800 102 360260×3846 21:14

    2.4 MRI图像后处理方法 MRU 及3D T1WI后处理应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P) 及多平面重建(MPR) 技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三维旋转观察。

    2.3 图像质量评定标准 图像采用4分法进行分级评定。4分:图像显示清晰,完全无伪影干扰;3分:图像显示轻度模糊,稍有伪影干扰;2分:图像显示中度模糊,有中度伪影干扰;1分:图像显示严重模糊,有严重伪影干扰。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应用χ2检验,对CT不同层厚图像进行统计学比较;CT、MRU总体图像质量比较,厚层及薄层MRU图像质量比较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石性梗阻 共50例引起梗阻的结石患者,其中肾内结石12例,输尿管结石27例,肾盂输尿管移行处8例,膀胱入口处3例。CT平扫、MRU均显示梗阻良好,梗阻部位53处。CT显示58个结石,有4个肾内结石MR未能明确显示;对结石数目的显示情况(见表3);CT平扫对结石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MRU对结石诊断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90%(见表4)。

    表3

    CT、MR对结石数目显示情况表

    部位CTMR

    肾内结石1814

    肾盂输尿管移行处99

    输尿管上段55

    输尿管中段88

    输尿管下段 1515

    输尿管膀胱入口处33

    表4

    CT和MRU对结石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成像方法敏感度特异度

    CT100%(52/52)100%(50/52)

    MR96% (50/52)90% (47/52)

    表5

    CT与多层薄层MIP重建 MRU 重建图像质量比较

    成像方法图像质量评价分级

    12 34

    CT 1335 21

    MRU26 32 20

    2.2 CT、MRU总体图像质量评价 CT图像伪影少,一例患者腰椎术后金属内固定器伪影干扰,其余病例均显示较佳,MRU图像可见5例受运动伪影影响,但图像均不影响诊断。CT与MRU MIP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两者图像相比无显著差异(P=0.53)。

    2.3 单次厚层MRU与多层薄层MIP重建 MRU 重建图像质量评价 单次厚层MRU与多层薄层MRU MIP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前者图像质量优于后者,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41);与多层薄层MIP重建图像相比,厚层MRU的伪影明显较少。

    表6

    单次厚层MRU与多层薄层MIP重建 MRU重建图像质量比较

    成像方法图像质量评价分级

    1234

    单次厚层MRU143322

    多层薄层MIP重建MRU 3122916

    2.4 CT、MR对小结石的显示情况评价

    CT对于直径<3 mm的结石均能良好显示,本组28例患者45个小结石MR均未能良好显示。关于CT 5 mm层厚扫描与2.5 mm层厚重建图像对小结石的显示情况,笔者进行对比分析,后者图像对小结石的显示优于前者,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0)。见表7。

    表7

    CT 5 mm 与2.5 mm层厚对小结石的显示评价表

    组别显影好显影不好 合计

    CT 5 mm 153045

    CT 2.5 mm423 45

    3 讨论

    3.1 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泌尿系统进行快速容积扫描,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该检查方法是一种新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为了获得理想的泌尿系统CT影像,笔者主要在扫描层厚、重建间隔及扫描条件等方面进行适当的选择,理论上扫描层厚越薄,所得图像体素越接近各向同性,重建出的三维图像的轮廓越光滑,图像质量越好。但层厚太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扫描长度,球管耗损也较大,因此为了增加扫描的覆盖面,减少球管负荷,应加大扫描层厚,常规选择5 mm层厚扫描,2.5 mm层厚重建,图像质量较佳。选择较薄的重建间隔可以增加图像的纵轴分辨率,一般情况下重建间隔应为层厚的1/2,但是重建间隔超过了1/2之后,所得三维图像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本研究全部病例均采用重建间隔1.25 mm,增加了图像纵轴分辨率,同时具有不增加X线照射剂量的优点[1]。三维影像质量主要取决于轴面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而对密度分辨率要求不高,因此,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可能应用低剂量,减少辐射损伤[2-3]。

    图1 男28岁,左肾小结石(<3 mm)

    图2 男36岁,近端输尿管结石

    图3 男46岁,左肾结石并肾周渗液

    图4 男 62岁 右肾多发结石

    3.2 MSCT对尿石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CT检查对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影像上结石分为阳性结石和阴性结石。对于泌尿系阳性结石患者,一般情况下仅需进行CT 平扫,并进行薄层重建。对于>3 mm的结石,层厚5 mm与2.5 mm图像均能良好显示,对于<3 mm的小结石,笔者对层厚2.5 mm与层厚5 mm图像进行分析,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层厚5 mm图像对于<3 mm的结石可能漏诊(图1)。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薄层重建,甚至1.25 mm层厚重建。另外,MPR及CMPR重组图像可以提供更直观的图像,进一步明确病灶的部位、数量。本研究得出CT平扫对较大结石(引起梗阻)显示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MRU对较大结石显示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90%。由此可见,CT平扫对结石的显示略有优势,MRI可能漏诊,特别对于小结石(直径<3 mm)MRI多不能显示。而阴性结石患者,则多需要进行增强后延迟期扫描(包括直接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延迟期扫描,或IVP 检查后全泌尿系CT非增强检查),很遗憾,本资料未收集一例阴性结石患者。

    3.3 MRU成像技术 MRU 是采用重T2技术,采用长的重复时间(TR>3000) 及特长回波时间(TE>150 ms) 来区分静态液体和周围软组织结构,使实质脏器和流动液体呈低信号,而静止或半静止的尿液呈高信号,从而在尿液与周围结构间形成明显的信号对比而显示尿路的形态变化。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如尿液,其T2时间很长,一般是周围组织如肾实质和脂肪等组织的20倍,因此在重T2加权像呈高信号,而实质脏器或快速流动的血液则呈很低或无信号,故以黑色低信号的周围组织作背景可衬托出含水结构的高信号[4]。MRU技术参数因扫描序列及机器型号的不同而异,常用扫描技术有:①快速自旋回波序列;②HASTE序列(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一次屏气完成厚层或薄层扫描,根据病情需要加矢状图像扫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56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