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5期 > 正文
编号:11976507
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黄宝珠 邓钊洋


第1页

    参见附件(171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96例,随机分为A组:37例采用康复综合治疗方法:电脑中频+蜡疗+运动疗法;B组:31例予以电脑中频+蜡疗;C组:28例只采用手法按摩治疗。结果 结果A组治愈36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B组治愈25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3.7%;C组治愈15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5.0%。A组及B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愈率明显大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康复干预综合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能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康复;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遂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婴儿常见病。香港曾报道中国儿童的发病率为 1.3%。国外报道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为 0.3%~1.9%[1],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患者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组病例采用早期康复干预综合治疗,显著提高了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理疗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门诊患者。所有对象均符合先天性肌性斜颈疾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B超确诊或X线片排除骨性斜颈。男54例,女42例,年龄≤1个月50例,≤6个月46例,最小7 d,最大176 d,平均年龄70 d。发病部位:右侧38例,左侧58例。患儿顺产28例、难产12例、剖腹产56例。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96例,随机分为A组:37例采用康复干预方法:电脑中频+蜡疗+运动疗法;B组:31例予以电脑中频+蜡疗; C组28例只采用手法按摩进行治疗。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电脑中频电疗 使用北京博医康技术公司生产A 200B电脑中频电疗仪,21号处方,频率为1KHz,将两个直径为20 mm的小圆电极放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内外侧并置,用医用胶布固定好,电流剂量为20 mA,治疗时间2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7 d。

    1.2.2 蜡疗 用面积为250 cm2的多功能蜡袋加热软化后,外用方巾包好,热敷患侧胸锁乳突肌3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7 d。

    1.2.3 运动疗法 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亦称被动牵张锻炼,即颈部的前屈、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上述 3种锻炼动作每组依次重复 10次,每种姿势保持 10 s,所有锻炼均在喂养前进行,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1.2.4 手法按摩 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及挛缩部位10 min,然后通过被动向患侧转头及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治疗。1次/d,1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7 d。

    以上均治疗6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疗效标准[3]:①痊愈:胸锁乳突肌硬结消失,颈部活动不受限,面部对称; ②好转:胸锁乳突肌硬结明显缩小,颈部活动轻度受限,面部基本对称; 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A组3736100100

    B组312542093.7

    C组281564375

    A组及B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愈率明显大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不清,由于多数发生于难产、臀产和剖宫产患儿。有学者认为是分娩时产伤造成胸锁乳突肌内血管撕裂形成血肿后机化或因肌肉损伤后肿胀,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缺血性挛缩所致;也有人认为由于胎儿胎位不正,颈部屈曲,局部肌肉痉挛性缺血,静脉栓塞或感染性肌炎所致;还有人认为由于遗传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引起[4]。

    目前多以理疗、按摩保守治疗为主。早期康复干预综合治疗是利用石蜡[5]的温热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松懈粘连,因石蜡含有油脂,对皮肤有滋润作用,改善了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营养,增强其弹性和活动性;中频电[5]有促进血液循环、消炎、软化瘢痕、松懈粘连作用;运动疗法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能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蒌缩。本组观察表明:蜡疗加中频电、运动疗法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有促进胸锁乳突肌血肿的吸收,防止肌肉纤维化和挛缩,使包块和挛缩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改善。

    在临床中体会到: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康复干预开始治疗年龄越早,包块越小,转头受限越轻,疗效越好。在治疗的同时,指导家长积极纠正串儿的异常睡眠姿势,利用玩具声音等引导患儿头部向患侧转动,促进其自行纠正异常姿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19KB,2页)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 pdf全文 需要 5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有实力支持百拇发展,欢迎 爱心捐助
    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