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6期 > 正文
编号:11976317
几种不同降压药物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麻醉的临床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陆有明 唐群杰 方建勤 黄广用
第1页

    参见附件(2452KB,3页)。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硝酸甘油、瑞芬太尼、硝酸甘油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脊柱手术患者45例,分别采用硝酸甘油(Ⅰ组)、瑞芬太尼(Ⅱ组)、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Ⅲ组)控制性降压麻醉,维持患者MAP在60~70 mm Hg,观察三组患者控制性降压前即刻、降压后5、10、30、60 min的MAP和HR及降压停止后MAP恢复到降压前水平的时间。结果 三组患者控制性降压后MAP均显著下降(P<0.01),和降压前即刻相比较,Ⅰ组降压后HR较降压前有明显增快(P<0.05);而Ⅱ组患者的HR有明显下降(P<0.05),且随着药物剂量增加有下降更明显的趋势。Ⅲ组降压前后HR变化不大。降压停止后血压恢复至降压前水平时间Ⅱ组(12±3)min和Ⅲ组(10±2)min,明显快于Ⅰ组(30±2)min。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麻醉,可取长补短,安全,效果可靠。

    【关键词】瑞芬太尼;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脊柱外科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07

    作者单位:52810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控制性降压麻醉管理技术可减少术中出血,使手术视野清晰,是一种精细、复杂手术麻醉常用的操作管理技术。本文旨在对比观察几种不同的降压药物控制性降压麻醉的降压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择期脊柱手术患者45例,男33例,女12例。ASAⅠ~Ⅱ级,年龄21~63岁,体质量52~71 kg,其中腰椎压缩性骨折椎板减压钉棒内固定手术36例,胸椎压缩性骨折椎板减压钉棒内固定手术9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术前未服用有抑制心肌收缩或扩张血管的药物。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高血压、血液病病史者不列入研究范围之内。

    1.2 麻醉方法 常规禁饮禁食,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纳100 m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多参数心电监护,常规监测BP、HR、ECG、SpO2。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得普利麻(1.5 mg/kg),气管插管后用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频率为11~13次/min,潮气量8~10 ml/kg,使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5~40 mm Hg。术中均持续泵入得普利麻100 μg/(kg•min)、顺阿曲库铵1~3 μg/(kg•min)、吸入1.0%~1.5%的异氟醚。手术开始前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 mg肾上腺素+500 ml生理盐水)作手术切口浸润注射时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加深麻醉。建立静脉通道后,入室1 h内输入12 ml/kg的羟已基淀粉(140/0.6),适当的血液稀释。术中依据尿液和出血量适当输液,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1.3 控制性降压 骨质操作开始前行控制性降压,Ⅰ组单次静脉注射硝酸甘油2 μg/kg后以1 μg/(kg•min)初速逐渐上调直至将MAP降至目标血压,后调节泵注速率维持血压稳定。Ⅱ组单次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随后将瑞芬太尼以0.1 μg/(kg•min)的初始速率根据血压下降情况逐渐上调。每隔1 min递增0.1~0.15 μg。将MAP降至目标血压后调节泵注速率维持血压。当降压出现封顶效应时辅助用硝酸甘油[以0.1 μg/(kg•min)初始速率上调]。Ⅲ组将瑞芬太尼调快至0.25 μg/(kg•min)泵入;硝酸甘油以初始速率0.5 μg/(kg•min)持续泵入,根据血压情况逐渐调节硝酸甘油泵入速率,达目标血压后调节速率维持血压的稳定。

    1.4 观察指标

    1.4.1 观察3组患者降压前即刻(T0),降压后5 min(T1)、10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MAP、HR参数变化。

    1.4.2 观察各组患者降压停止后血压恢复至降压前水平的时间。

    1.4.3 记录各组控制性降压期间尿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液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各组患者MAP、HR的变化。

    2.2.1 三组患者降压后MAP与降压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1),Ⅰ、Ⅲ组降压开始后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目标血压,但Ⅱ组有2例患者出现封顶效应,需要辅助其他降压药物才能达到目标血压,此2例病例最终未纳入组;Ⅱ组和Ⅲ组降压停止后10 min左右血压迅速回升降压前水平,而Ⅰ组要30 min左右回升降压前水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降压前后MAP、HR参数的变化(x±s)

    指标组别(n=15)T0T1T2T3T4停药恢复血压时间min

    MAP(mm Hg)Ⅰ89±1167±5**66±9**63±8**61±8**30±2◇

    Ⅱ83±965±8**65±6**63±6**63±5**12±3

    Ⅲ88±1163±4**62±4**64±6**62±3**10±2

    HR(次/min)Ⅰ72±979±8*##85±8**##86±7**##90±1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5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