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6期 > 正文
编号:1197630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胡加耀 苏绣春 许云松 刘艳芳 钟娟 赵丽娅
第1页

    参见附件(1639KB,2页)。

     【摘要】 目的 开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提高CT对疾病的诊断技术及诊断能力。方法 多层螺旋CT,高压注射器,图像后处理软件及工作站。从肘静脉向血管内快速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选择恰当的延迟扫描时间螺旋扫描,层厚5 mm,层间隔5 mm,将图像薄层重建,重建层厚1.25 mm,重建层间隔0.625 mm,在工作站内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结果 2007~2009年共完成CTA46例,血管三维成像清晰,清楚显示血管病变以及病变与周围血管结构的毗邻关系,横断面显示周围结构及其异常改变的信息。结论 CTA对血管病变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血管成像; CT; 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时代飞速向前。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软件技术,不断地丰富、提高CT的诊断技术及诊断能力,对疾病更为精确的诊断,指导着临床正确的治疗措施。本文分析、归纳总结本院2007~2009年共完成的CTA46例,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美国GE8层Light speed-ultra螺旋CT,高压注射器,图像后处理软件及工作站。常规先做平扫,层厚5 mm,层间隔5 mm。根据病变范围制定适当的扫描计划,穿刺左肘静脉,从静脉向血管内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本院使用碘海醇或碘佛醇),浓度300 mgI/ml,总量100 ml,流率3 ml/s,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恰当的延迟扫描时间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图像薄层重建,重建层厚1.25 mm,重建层间隔0.625 mm,将薄层图像传送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CTA图像后处理。CTA图像后处理软件主要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ow display,SSD)、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

    为了更好地开展CTA的应用研究,以下给出在各个部位应用8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经验技术参数,见表1,仅供参考。

    表1

    不同部位的CTA技术参数[1]

    部位扫描层厚(mm)扫描层间隔(mm)螺距(mm)床速(mm/rot)对比剂量(ml)注射速率(ml/s)延迟时间(s)

    脑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515

    颈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13

    肺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15

    胸主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18

    腹主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25

    肾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25

    下肢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25

    冠状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518

    腹腔动脉1.250.6251.35:113.501003.025

    注:引自参考文献1,部分修改

    2 结果

    2007~2009年共完成CTA 46例,清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解剖关系及肿瘤的供血血管、肾脏的先天变异及变异血管、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双侧髂总动脉瘤、颅底动脉瘤、下肢动脉狭窄、肝硬化侧肢体循环等疾病,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大小或范围、形态及病灶与周围血管结构的毗邻关系,横断面显示周围结构及其异常改变的信息,为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了CT对疾病的诊断技术及诊断能力。

    3 讨论

    有很多因素影响CTA的影像质量,而对比剂注射、延迟时间的确定、以及采集参数是CTA成功的关键因素。以下三方面构成了CTA的主要原则:在数据采集期间有良好的靶血管增强,而非靶血管不增强或增强不明显;团注对比剂首次循环时CTA有足够的容积覆盖;延迟时间定时准确[1]。

    对比剂按分子结构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前者

    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22

    作者单位:678000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CT室

    较后者有明显的副反应及肾毒性。常规CT增强及CTA时应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对高危人群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要比对一般人群使用离子型对比剂安全得多[2],在笔者使用的三千多例非离子型对比剂中,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者4岁,无一例发生过敏反应。检查结束后,嘱患者留观10 min,观察无明显不适方准离开。使用对比剂毒副反应临床表现分度及处理方法见附表2。在临床工作中,还会发生对比剂外漏的问题,患者整条胳膊肿胀、疼痛,重者指端发凉,脉搏细弱,处理办法让患者抬高患肢,用硫酸镁加鸡蛋清湿敷,严密观察病情发展,恶化者请骨科会诊处理。

    对比剂中碘的浓度目前最常用的是300 mg I/ml。高浓度的对比剂,如400 mg I/ml有利于满足肥胖患者及进行CTA者的成像要求,能明显改善主动脉及肝脏增强,改善富血供性肝Ca的检出率。350 mg I/ml对比剂较300 mg I/ml对比剂虽未能明显改进肝动脉的影像质量,但更有利于显示血管细节,有利于诊断。在一定范围内,对比剂的用量与血管的强化程度成正比,对比剂量越大,血管强化峰值越高,峰值的维持时间越长。进行CTA时有两种选择对比剂量的方法,即经验法和以体重为基础的计量法,前者简便易行,后者似更加精确,推荐对比剂量按1.3~1.5 ml/kg计算。高压注射器为进行CTA所必需,通过高压注射器容易准确进行对比剂的注射,选择准确的对比剂注射速率、延迟时间。注射速度影响血管与实质器官的增强,从而可能影响CTA的影像质量。在对比剂量适当并固定时,注射速度越快,对比剂强化峰值越高,且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注射速度增快时,虽然靶血管显影快,强化峰值高,但实质器官及静脉提早显影,影响对动脉的观察。国内研究多采用3 ml/s的流率,并认为这一流率既能产生较好的影像质量,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因此推荐CTA时常规应用[1]。肘前静脉为对比剂注射的常用部位,一般首选左侧,因为在存在双侧上腔静脉时,这一部位输入对比剂为诊断提供了更确切的依据。选择延迟时间的方法有三种,即经验延迟法、小剂量预实验法及对比剂团注追踪法,理论上后两种办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最佳延迟时间,但在一些个体也可能存在过速灌注的问题,增加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经验延迟法简便易行,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可以取得具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因此推荐使用该方法[1]。 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MPR、MIP、SSD、及VR,在图像编辑过程中,主要要耐心、认真、细致,这是一项很精细的工作,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步,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锻炼、归纳和总结。

    表2

    对比剂毒副反应临床表现分度及处理方法[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3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