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6期 > 正文
编号:11976269
锥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黄玉同 宋春芬 毛彦丽
第1页

    参见附件(1734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头颅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结果 本组60例一次穿刺成功,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低颅压症状。3例存有少量硬膜下积液,无明显临床症状,3个月后复查头颅CT,积液消失;6个月复查头颅CT,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节省医疗成本、复发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锥颅;慢性硬膜下血肿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155

    作者单位:453731河南省新乡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为受伤3周后出现的介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老年患者多发。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锥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60例患者,男47例,女13例,年龄52~83

    岁,平均(62.6±4.5)岁;其中50例有明确致伤原因,10例不详;病程1~6个月。临床表现:头痛呕吐20例,偏瘫或四肢瘫45例,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言语不清16,昏迷4例,精神症状23例。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经头颅CT确诊。左侧血肿22例,右侧血肿17例,双侧血肿6例。血肿分布均较广泛,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少数波及到枕部。血肿量60~200 ml。 头颅CT高密度影7例,等密度影12例,低密度影34例,混杂密度影7例。

    1.2 治疗方法 60例均在治疗室接监护仪,根据CT定位,选血肿最厚层,多数位于顶结节处,常规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避开颞浅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穿刺向血肿多的方向,锥颅时与颅骨成45°,斜行穿透颅骨及硬脑膜;拔出颅锥,可有淤血流出,即斜行缓慢置入管腔较粗的硅胶管约3 cm;缝合固定;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流出液体基本清亮后接引流袋持续引流。根据复查头颅CT 3~5 d 血肿消失拔管。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均未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低颅压症状。经持续引流,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或消失,复查CT,慢性硬膜下血肿57例消失拔管治愈。3例存有少量硬膜下积液,无明显临床症状,3个月后复查头颅CT,积液消失。;6个月后复查头颅CT,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

    3 讨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因不明,65%~75%有颅脑外伤史,34%有乙醇成瘾史,其他尚有抗凝药物治疗史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明了,存在争议,但Gardner(1932)所提出的渗透理论,现已被否定。目前,学者倾向于Putaman和Cushing提出的血肿外膜缓慢持续出血致血肿扩大和发病的理论[1]。 首选钻孔冲洗引流术,也有采用微创治疗者 ;钻孔引流术[2],锥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取得了良好疗效。

    治疗时注意以下要点:①根据颅骨厚度,调整颅锥长度,颅锥要锐利,使能一次性穿透硬脑膜,防止硬脑膜剥脱,引发硬膜外血肿;②锥颅时与颅骨成45°角,斜行穿透颅骨,这样置引流管时不易损伤脑组织,并且引流管容易放直到中心位置,深度可控;③冲洗时量出而入,防止注入生理盐水过多,并注意防止进入颅内气体,引发张力性气颅;④应缓慢释放血肿液,血肿液清除太快,导致颅内血肿,其原因有:颅内压骤降,硬脑膜塌陷,致使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小血管撕裂而引起硬膜外血肿;置管入脑组织引起脑挫裂伤而形成血肿;潜在脑挫裂伤灶出血,受压脑组织因血肿清除而快速复位和血流量突然增高,导致出血[4];⑤术后采取头低位,多饮水,促使脑膨胀,使血肿腔消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3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