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7期 > 正文
编号:11976048
效应室靶控输注异丙酚在静脉麻醉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古丽拜尔•努尔 唐努力尔•尔肯 安晓凤 田明
第1页

    参见附件(1520KB,2页)。

     【摘要】 TCI中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应用微机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浓度控制麻醉深度,以效应室为目标进行靶控输注诱导,起效快、麻醉深度调节灵敏,使用方便,麻醉过程平稳。

    【关键词】静脉麻醉;TCI;异丙酚

    TCI(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靶控输注,又称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的深度,并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通过对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效应过程的模拟,找到最为合理的用药方案,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于预期值。与传统的静脉麻醉给药方法(单次注入法、持续输入法、单次注入与持续注入相结合),TCI的输注方式表现出操作简单、易于确定所需麻醉深度,避免对输注速度和量的复杂计算,使麻醉从诱导到维持到苏醒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连续的可控制性更好的过程,而且缩短了围麻醉期,也减少了围麻醉期麻醉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使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监护患者,这一举措也与时下短时高效节约的理念相一致。

    自从TCI2004年12月进入我科以来,综合我区我院我科实际情况,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将TCI技术主要应用腹部手术的麻醉配合中,与传统的静脉持续输注做比较,方法如下。

    1 病例选择

    10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例,其中,男28例,女72便,年龄38~65岁,体重48~78 kg,肝、肾功能、血生化指标、三大常规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

    2 麻醉方法

    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入室常规给氧,监护(BP、ECG、HR、SpO2、RESP)开放静脉,以咪唑安定0.1 mg/mg,万可松0.15~0.2 mg/kg,芬太尼4~5 μg/kg,异丙酚诱导输注方式同术中麻醉维持给药,口腔明视气管插管,VT 8~10 ml/kg,R12次/min,呼吸比1:2,术中麻醉维持A组:以异丙酚TCI以marsh模型,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 μg/ml输注,间断给入万可松、芬太尼至术终。B组,异丙酚400 mg+5%200 ml稀释静脉点滴,间断注入可松、芬太尼至术终。

    全程监测:①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T1;②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的平均压、HR;③意识恢复时间:术毕后指令反射恢复时间T2。

    3 结果

    4 讨论

    相较于传统的静脉持续点滴的异丙酚给药方式,TCI提供了一个更平稳的麻醉状态,诱导以后的气管插管刺激下,TCI下的患者HR、BP波动小,且A组T1、T2均明显低于B组,而且A组T2值与TCI设定的苏醒时间误差2′±40″,充分说明了TCI技术的优越性:麻醉深度容易控制,通过麻醉诱导期的观察,可预测麻醉维持的效果,麻醉结束后,可预测患者苏醒时间;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从麻醉诱导到维持可以连续控制,容易使麻醉深度达到临床的需要,可自动补偿中断的药物输注,节省了计算药量或输注速度的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0KB,2页)